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中科院编辑实物

上海中科院编辑实物

时间:2023-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执行更为严苛的“四审制”、“五审制”,甚至更为严苛的相似度再检测和同行专家再评审,才能确保在评审环节上的全流程“高精准”。评审上的“高精准”固然重要,前提是期刊要有源源不断的来稿。如果在来稿不充沛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全流程“高精准”?以精准策划、热点聚焦彰显“高精准”。编辑部才能施展“妙手”,快速反应,做好服务,精准评审,从而赢得科学家的信任和尊重。

评审、策划、编辑、出版的精益求精要求,是中国科技期刊实现国际影响力突破的基础。没有全流程“严肃、严密、严格”的采编根基,和实施精品工程的出版实务,哪怕拥有一流的编委会,也难以精选、精编出一流的文章,出版、发行出一流的期刊,就像无根、浅根之木,哪怕“叶茂”,也只能茂盛一时。

5.1 同行专家评审彰显“高精准”

论文要在正规出版的科技期刊上发表,都必须经过以期刊编委会、编辑部为评价主体的直接评审。只有执行更为严苛的“四审制”、“五审制”,甚至更为严苛的相似度再检测和同行专家再评审,才能确保在评审环节上的全流程“高精准”。

5.1.1 执行更为严苛的“四审制”、“五审制”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审稿,由于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情况不一,有的采用编委会负责制——指主编将稿件分发给编委,由编委全权负责稿件的审理,而编辑部只承担通联、编排、印刷、发行等工作;有的采用编辑部负责制——编辑部全权负责稿件的审理,并承担通联、编排、印刷、发行等工作。第一种模式里,主编不仅要从初筛到终审全程督导,还要定期召开编委会,每位编委都要介绍所负责稿件的处理情况,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但能注重和把控效率、质量。第二种模式里,编委参与度低,稿件的质量就得不到有效的把控、提高。

但更多期刊还是严格按照“三审制”来执行。即初审、同行专家评审(“二审”的部分或全部交由期刊社外部的同行专家来执行)、主编终审得出肯定的评价意见,有的论文还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有的期刊甚至执行了更为严苛的“四审制”、“五审制”和特稿必须送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审批制。只有通过了“严肃、严密、严格”的评审,并达到一定质量水平的论文,才能在期刊上发表。

尤其是科技期刊的同行评审(评议),从1665年法国的《学者杂志》算起,已有350多年历史。同行评审是国际科技期刊稿件评审与质量控制的一种基本制度规范,是许多国家科技期刊发表稿件的重要一环,出版方通过让同领域专家评审稿件,从而判断是否录用收到的稿件,以保证学术论文的高质量。

5.1.2执行相似度再检测和同行专家再评审

要加快实现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突破,就必须更加“高精准”执行国际同行专家评审。同行评审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单盲评审(只向评审专家提供论文作者信息,而向论文作者隐去评审专家信息)、双盲评审和公开评审。目前“双盲评审”最为常见,即评审专家和论文作者互不知道对方的相关信息。自然科学类同行评审有些采用单盲评审,因为作者的背景、身份也能为评审专家提供辅助判断。

虽然有的期刊专职编辑本身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通过出版前的相似度再检测和同行专家再评审、以及出版后专家再评议,“严肃、严密、严格”、“精选、精审、精编”的“高精准”,就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加快实现国际影响力突破的基础就会更加坚实。

如《细胞研究》“出版后专家再评议”的创新举措,就收到很好的“高精准”成效。编辑部了解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陈正军课题组一篇关于DNA修复的论文,不但以最快速度发表这篇论文,还策划推荐到国际知名期刊上进行再评议,文章发表后果然得到了《细胞》和《自然细胞生物学》的同时点评,这篇文章由此获得了比发表在国外大刊上更多的关注,更印证了《细胞研究》发现、决策与协同的“高精准”。

5.2 精准策划、热点聚焦彰显“高精准”

评审上的“高精准”固然重要,前提是期刊要有源源不断的来稿。如果在来稿不充沛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全流程“高精准”?唯一的答案是,编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策划、主动设计、主动组织、主动调研、甚至主动采写。以精准策划、热点聚焦彰显“高精准”。

5.2.1 与国际接轨的精准策划

《岩石学报》在《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从何而来——<岩石学报>的办刊理念与发展历程》的经验介绍里特别提到,涉及一个非常小的专业领域、每期印数总共才200多本的《岩石学报》究竟是靠什么来实现国际影响力突破的?

答案之一就是精准策划。

正如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韩宝福教授对《岩石学报》“高精准”的评价——“因为《岩石学报》跟国际接轨了,国内的岩石学研究也跟国际接轨了。”

《岩石学报》的“一稿成名”更得益于大胆精准的策划。该刊先于新闻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将中国元古代地层中发现“黑烟囱”的成果,以封面图片文章的方式刊登。截至2016年10月6日,这篇《华北中元古代硫化物黑烟囱发现的初步报道》的学术性新闻报道,在中国知网被引31次下载255次,分别位列全部“黑烟囱”36篇学术文章的第3名和第6名。这一“高精准”策划,一改我国科学家重大研究成果都会抢先发表在国外一流期刊的做法,让该刊在国际地质学界“一稿成名”,成为唯一入选SCI期刊源的中文地质学刊物。2016年第11期《岩石学报》还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

2016年最新JCR影响因子提升至14.812,稳居亚太地区生命科学类学术期刊第一的《细胞研究》,竟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主动帮助国内科学家到其他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文章。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编辑部可以精准了解国际顶尖期刊关注领域与用稿思路的“独门秘笈”,练就一双与国际接轨的全球化的“慧眼”。

有了这双“慧眼”,编辑才更会主动策划、主动设计、主动组织、主动调研,主动给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编辑部才能施展“妙手”,快速反应,做好服务,精准评审,从而赢得科学家的信任和尊重。《细胞研究》陆续策划、发表的很多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原创论文中,两个“捡漏”案例,其实就是“慧眼”和“妙手”通过精准策划发挥了主动策划、主动设计、主动组织的作用。

南京大学教授张辰宇带领的研究组2008年在血液中发现稳定存在小RNA,这一发现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其论文在《自然》等期刊迟迟得不到发表。《细胞研究》编辑获悉这一情况后,积极主动将该论文争取过来并以最快时间发表。截至2016年6月,仅依据SCI核心数据库统计,该论文被引次数就已超过1500次。

2016年初,寨卡病毒输入性病例首次在中国出现,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罗振革分离得到了相关病毒株SZ01,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寨卡病毒导致小头病的直接证据。罗振革第一时间将研究论文投给了国际知名期刊,但国际评审人提出了较为苛刻的要求。罗振革立即将该论文转投到《细胞研究》。《细胞研究》主动对接,“慧眼”与“妙手”同时发力,第一时间打开特稿“绿色通道”。4月24日接稿后,安排两位国际评审人在72小时内给出“高精准”的评审意见,5月13日在线发表。几乎在同一时间,另外多篇相似的研究在《自然》《科学》《细胞·干细胞》等国际顶级科技期刊发表。实现了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与国际的“高精准”接轨。

5.2.2 聚焦社会、产业、学术的双重、多重热点

答案之二就是热点聚焦。

有的研究领域与社会、产业距离较远,就只能选择单一性的聚焦学术热点。而有的研究领域与社会、产业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同时聚焦社会、产业热点,能够取得在学术领域的锦上添花、甚至事半功倍的“高精准”成效。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岩石学报》抓住这一社会与学术的双重热点,约请许志琴院士撰写了《大陆动力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论与应用》,加急在7月份发表,从动力学角度谈了青藏高原的起源,及其对地震所起的作用,从而在学术领域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截至2016年10月6日,中国知网被引55次下载1181次,分别位列该刊2008年发表的276篇学术文章的第28名和第10名。

《中国激光》编辑部在国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背景下,敏锐地发现激光加工产业与研究的热潮,邀请清华大学钟敏霖教授作为组稿专家,出版“激光加工”专题,激光加工领域知名教授亲自撰写27篇研究论文,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业内起到引导光学和激光领域的研究人员重视激光先进制造业的导向作用。

此后又聚焦这一热点出版了两期“激光制造”专题,吸引了大量国外优秀的研究论文,其中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达到11篇,大大提升了该刊及该领域科研项目的国际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