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和下属研究机构,作为一个单位实体,其常态化的学术活动、学科建设、科研过程、科研成果发布应用等工作内容,与学术期刊的办刊进程可以实现全天候、自主型的对接、互动和融合。
实践证明,只有达到第一方面的要求——权威机构和权威专家直接领导,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的要求,才可以步步为营、扎实推进。全天候、自主型的“刊学研结合”的特色就会充分呈现:
①举办单位把学术期刊真正作为了提升科研影响力的主阵地;
②主编(总编辑)把学术期刊真正作为了加快科研进程、集聚成果资源的主渠道;
③编辑把学术期刊真正作为了贯穿学术活动、学科建设、科研过程、科研成果的主动脉。
就上述特色来说,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信息中心的学术期刊编辑部,每年定期开展的学术交流月活动,就是很好的例证。他们不但邀请所内外、国内外的专家编委到编辑部现场办公,同时展示推介单位的科研成果,面向全所科研人员和广大学生举办学术报告,全天候、自主型的“刊学研结合”有声有色。
如邀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物理教育中心著名光纤专家John Love教授到编辑部现场办公,并为全所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做了关于光纤知识的讲座,共同起草了与美国光学学会(OSA)合作问题讨论书。
如邀请新加坡量子光学协会主席、南洋理工大学机械航天工程学院Anand Asundi教授到编辑部访问办公,安排参观单位的科研成果展厅、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中科院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并请他就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
前10名期刊中有5种中科院和下属研究机构单独主办的期刊就是最好的例证。前10名期刊中有3种相关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期刊,办刊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大、动用资源较多的也是作为实体研究机构的研究所,包括人员编制、办公用房等等,因此也适合实施全天候、自主型的“刊学研结合”。
而举办学术期刊的各类学会,作为学术性社团组织,虽具备集聚权威专家资源作为编审和作者的优势,但其劣势——对相关学术领域科研团队和人员,大都没有直接管理的人事权、财务权,对期刊编辑人员,大都不能从学会里分配给予专门的编制名额等,这是十分突出的现实难题。
因此,学会举办的学术期刊适合实施分散型、碎片化的“刊学研结合”,不适合实施全天候、自主型的“刊学研结合”。
分散型、碎片化的“刊学研结合”,同样也有助于学术期刊通过吸引优秀论文实现被引用次数和影响因子的提升,这也是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如中华医学会单独主办的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也能够跻身最具国际影响力前10名期刊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