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互联网+手机生产”的新业态就是移动出版,而集聚国内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已运营发展近20年的第三方互联网数字出版平台,严格意义上说,就是传统互联网出版。
那么,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学术期刊传统互联网出版基础上,我们还能不能有学术期刊“互联网+”的全新布局?
“域出版+学习通”的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综合服务平台告诉我们肯定的答案,那就是要顺势而为,做大做强学术期刊的“第三方移动出版”。
如何做大做强,超星的答案就是必须激活、用好“域出版+”的三大创新点——以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为首要创新点;以评价指标与内容为王的动态均衡为关键创新点;以技术支撑与以人为本的优势迸发为根本创新点。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通过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使我们周围使用的一切都不断智能化,都会变成移动终端,这就为移动出版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见图5-7)。
图5-7 “域出版+”三大创新点示意图
7.1 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首要创新点
当前,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发生剧变,对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颠覆性的冲击。
以总局和财政部的指导意见为指针,学术期刊“互联网+”的融合,就不能只是在传统互联网出版基础上附加和延伸移动出版的新功能,必须有全方位、深层次、颠覆性的“深度融合”的创新。
即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学术期刊出版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学术期刊出版领域,提升出版机构和平台的创新力、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形态。
这是学术期刊第三方移动出版的首要创新点。
7.1.1 “颠覆性创新”实现深度融合
解读“域出版+学习通”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综合服务平台,其核心理念域出版的研发与提出,在内容生产模式的创新上实现了颠覆。
世界期刊350多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优秀的“特色栏目”往往是期刊品牌和知名度的支撑。但传统出版里这种以纸质媒介为前提的栏目编辑方式存在容量有限、调整周期长,难以适应学术发展快速变化的诸多弊端。
在数字出版中,各个期刊编辑部按学术规范处理完一篇稿件后,将根据稿件内容所涉及的主题来决定该论文放到哪个栏目。超星经过长期研究后提出,这个栏目就是“域”,按“域”组织发布和出版传播数字论文,就是期刊的域出版。
在国内外知名的数据库网站的搜索栏里,无论是模糊搜索还是高级搜索,包括全文、主题、篇名、作者、关键词、摘要、参考文献等十多个要素选项里,均没有“栏目”。
这也就是说,域出版通过研发,以“域栏目”理念和构建、运行“1万个特色栏目组成的子平台服务群”的颠覆性创新,打破了学术期刊传统互联网出版的成型固化模式,而非细枝末节的技术小革新,是传统出版要素与新兴出版要素深度融合之后,对以主题、篇名、作者、关键词、摘要等为要素的结构和流程的重构与再造。
7.1.2 “深层次创新”实现深度融合
超星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传统出版和传统互联网出版里存在着不能以自我纠偏纠错、自我修整完善的方式来解决的深层次难题——期刊编辑动态的、主体性的“智力”价值长期被埋没。
传统互联网出版的成型固化模式里不但没有“栏目”这一核心要素选项和数据,也没有“编辑”这一核心要素选项和数据(只有作者和作者单位),因此,编辑部花费巨大精力打造的栏目品牌难以逐期积累,尤其是在各类搜索引擎中,栏目中的编辑对论文品质的判断和精华编排聚类被完全抛弃,所有文章在搜索中被混杂一起,大大埋没了编辑们精心挑选和组织论文而形成的“智力”价值。
域出版通过构建、运行“1万名社长主编和责任编辑组成的名家专家智库”以破解这一深层次难题,就能实现以人为本的资源创新,实现编辑与学者、作者、读者、用户、大众的完美结合,编辑不再是默默无闻“为人做嫁衣”的“幕后英雄”,编辑可以走到台前,以经纪人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以编剧的角色,以名家专家行家的角色,组织发起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研究。
因此,域出版的深层次创新,最能体现编辑思想、编辑理念和编辑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术期刊编辑价值的集中体现,将大大激发学术期刊编辑的创造力,在学术期刊第三方移动出版平台上,编辑真正成为产品的主体人,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生产力也会得到一次真正意义的解放,从而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
7.2评价指标与内容为王的动态均衡——关键创新点
总局和财政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传统出版为根基实现并行并重、优势互补、此长彼长。对于学术期刊第三方出版而言,“并行并重、优势互补、此长彼长”就是要通过创新,实现评价指标与内容为王的动态均衡。
各类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构成了国内学术期刊与国际接轨的主要评价体系,国内现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评价体系,其中认可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指导性最强的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而言,读者、用户和大众,更注重的是学术内容的阅读、应用、教育、服务为王,内容为王是第一选择。因此,兼顾各类评价指标更好实现学术内容的阅读、应用、教育、服务为王,是学术期刊第三方移动出版的关键创新点。
7.2.1 “需求性创新”实现动态均衡
创新的终极目的在于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哪里有需求哪里便需要创新——也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创新,才是具有市场力和生命力的。所以,需求性创新也是市场化创新。
在移动出版领域,超星专注于给用户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其移动阅读终端已拥有1200万的高端用户群。通过对这些目标读者用户的精确数据分析,域出版注重保持学术出版的准确性、严谨性,兼顾年轻互联网用户的活力与热情,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移动终端不适合学术出版的难题。
域出版既注重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里入选的学术期刊,又注重未入选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秀学术期刊;既注重用户基于技术革新驱动的巨大新需求,又注重推进核心期刊各项评价指标数据的积极新变化。“域出版+学习通”的需求性创新,有利于加快实现评价指标与内容为王的动态均衡。
7.2.2 “重组型创新”实现动态均衡
爱因斯坦认为,组合(重组)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重组型创新即通过重新组合事物的结构或事物的操作程序,从而产生新的成果。有人对1990年以来国外的480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组合式成果占65%,突破性成果只占35%。
“域出版+学习通”,有颠覆,更有重组再造、转型升级。构建、运行“1万名社长主编和责任编辑组成的名家专家智库”、“1万个特色栏目组成的子平台服务群”,严格意义上,都属于组合式成果,但这两项组合式成果同时兼具了突破性成果的特质。如何重组,这是关建中的关键。
因此,域出版的突破性重组就是优先吸纳符合总局指导意见要求的社长主编和责任编辑中的“出版融合发展人才”,优先吸纳能“推进内容、营销、支付、客服、物流等平台化发展,实现跨平台互通共享”的特色栏目。这样的重组才符合学术期刊“互联网+”全新布局的战略要求,才能够实现各项出版资源的持续优化和聚类,真正实现评价指标与内容为王的“并行并重、优势互补、此长彼长”和动态均衡。
7.3 技术支撑与以人为本的优势迸发——根本创新点
总局和财政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这就是资源集聚与要素融合的聚合式创新。
同时又指出,力争用3-5年的时间,研发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确立一批示范单位、示范项目、示范基地(园区),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出版机构,建设若干家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出版传媒集团。这就是资源要素转化为各种成果和生产力的裂变式创新。
通过聚合与裂变,使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技术和作为第一创新资源的人本的优势都得到最大限度的迸发,这是学术期刊第三方移动出版的根本创新点。
7.3.1 “聚合性创新”实现优势迸发
域出版的聚合性创新,就是通过“学习通”的技术支撑,将学术期刊出版生产结构和流程的重构、再造,与内容为王的互联网搜索服务(特别是移动学术的聚类服务“域搜索”)进行了顺势而为的衔接,实现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
同时,通过构建、运行“移动出版名家专家智库”,实现优质人本资源的集聚,从而使编辑的智力优势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通过开放的域出版平台,特色栏目(专题、主题)策划的组稿或单篇论文,编辑部完全不用等待同一期的全部论文齐全后排版、印刷、发行,大大缩短了论文发布的时间,提高了信息成果被阅读、使用的效率。
本编辑部设立的某一特色栏目也可接受别的编辑部上传的的论文。各个编辑部将逐渐在某些特色栏目的专题、主题领域树立起权威品牌,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该专题、主题论文的富集。
通过这样的人本资源集聚与技术要素融合的聚合式创新,第三方移动出版就会打破传统期刊出版以刊名定征文、定稿源的方式,打破在传统互联网出版平台上延伸拓展的成型固化模式,真正实现技术支撑与以人为本的优势迸发。
7.3.2 “裂变式创新”实现优势迸发
总局和财政部的指导意见里指出的力争用3-5年的时间研发和应用一批、确立一批、打造一批的工作目标,是指整个出版产业的全领域的裂变式创新。
单就学术期刊第三方移动出版机构的裂变式创新,我们可以从“域出版+学习通”的示意图(见图5-8)里看明白,资源要素转化为各种成果和生产力的最终表现就是“研发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
图5-8 “域出版+”裂变式创新
实现的优势迸发具体包括七方面:
①特色栏目出版——以期刊特色栏目为搜索域和导航域,实现学术文献在线出版,并运行1万个特色栏目组成的子平台服务群;
②内容管理——实现海量学术资源的在线检索、阅读、下载、传递和查询等,以及海量图书、期刊等内容资料汇集;
③多媒体——万集影音和数万小时的音视频,按学科细分,方便查找、获取;
④在线社交与分享——可以建立闭环式的朋友圈、聊天群和以部门、单位、机构、会议、活动等为主题内容的社区,实现在线交流互动,并实现笔记、消息、通知、评论和各类热点下载、推送的免费分享与共享;
⑤定制服务——用户个性化定制添加海量信息聚类资源或各类应用服务;
⑥移动办公——移动化约稿采稿、在线审稿、内容编校、在线出版,并运行1万名社长主编和责任编辑组成的名家专家智库;
⑦通讯录——基于用户自建的社交通讯名录的个性化管理和应用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