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研究

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彩娜、邹泓等人的调查结果发现,17.4%的青少年报告存在比较高的孤独感。为进一步了解和探讨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现状,预防青少年孤独感的产生和降低其孤独感水平,我们对652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二)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关键期”心理辅导,是减轻青少年孤独感的有效途径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存在性别、学习阶段差异,中学女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初中学生显著高于高中学生。
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研究_青少年孤独感略论

孤独是一种弥散性的消极心理状态,青少年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可能导致情绪障碍、适应不良、缺乏自信,降低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绝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具有强烈孤独感的青少年,还可能带来早恋、酗酒、犯罪、轻生、吸毒等不健康行为或违法行为。李彩娜、邹泓等人的调查结果发现,17.4%的青少年报告存在比较高的孤独感。为进一步了解和探讨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现状,预防青少年孤独感的产生和降低其孤独感水平,我们对652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四川、重庆700名初中、高中学生进行调查,有效问卷652份,其中,初中生286人,高中生366人;农村中学生387人,城镇中学生265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邹泓教授修订的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内容涵盖了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纯孤独感、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和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4个方面。所有数据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生源地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状况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表1显示,不管农村生活的中学生,还是城镇生活的中学生,他们的孤独感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其孤独感水平在“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城镇家庭的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家庭的学生;在“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因子上也有显著差异,农村家庭的学生要高于城镇家庭的学生(p<0.001);而在“纯孤独感”“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两个因子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农村与城镇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的平均数差异比较(±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二)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状况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男、女学生在“孤独感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高于男生(p<0.01)。进一步对孤独感的各因子比较可知,男女学生在“纯孤独感”“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因子上无显著差异,而在“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的平均数差异比较(±s)

(三)不同学段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状况比较分析

调查数据分析表3结果发现,不同学段的青少年学生在“孤独感总均分”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且初中学生高于高中学生。从统计学意义上来看,不同学段的青少年学生在“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p<0.01)、“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p<0.05)、“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p<0.01)上差异显著。进一步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由表4可知:从初一至高三各年级的学生在孤独感总均分和孤独感各因子上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初二学生孤独感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年级学生,高三、初三学生孤独感水平相对较低。

表3 不同学段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的平均数差异比较(±s)

表4 不同年级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的平均数差异比较(±s)

三、讨论与建议

(一)保持和谐的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预防青少年孤独感发生的主要手段

总体上来说,农村中学生与城镇中学生不存在生源地差异,但在个别因子上却有显著性差异。城镇学生较为看重“自己的社交能力”,但由于城镇学生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利用较多的休息时间为孩子“充电”,挤占了孩子与同伴交流、沟通的时间、空间,从小造成孩子社交能力偏弱,这可能是城镇中学生在孤独感的“对自己社交能力知觉”因子上明显高于农村中学生的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许多农村中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亲子关系缺失或监护人教养方式不当,时刻想念父母而难以实现父母陪伴左右,更容易造成孩子的孤独,这可能是农村中学生在孤独感的“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因子上高于城镇学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同伴关系和谐、亲子关系完整是预防青少年孤独感发生的主要手段。

(二)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关键期”心理辅导,是减轻青少年孤独感的有效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存在性别、学习阶段差异,中学女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初中学生显著高于高中学生。这主要在于青春期女生普遍在生理、心理发育上要早于男生,而且在情绪上更容易波动,在情感上更细腻,更容易为学习而焦虑,为人际关系而苦恼,为父母、家庭而担忧,因此,女生“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更为敏感、“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更为看重。因此,做好青春期女中学生心理辅导,是降低或消除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同样,由于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生理、心理的不断变化,他们不断地调整、适应,(与高中生比较而言)独立性相对较弱、适应环境的能力亟待加强,在情感与社交上更看重朋友、老师,更依恋父母,因而初中学生在孤独感水平的“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和“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两个因子上显著高于高中学生。另一方面,初二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也是初中学生在生理、心理、情感上急剧变化的敏感时期,也许会出现许多令人棘手问题(如早恋与网恋、厌学与逃学、深陷网络游戏、打架与斗殴、滥交社会朋友等),因而初二学生更容易出现寂寞、孤单、无助、焦虑、自卑、烦躁等不良情绪反应,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孤独感水平;高三、初三阶段由于学生面临高考、中考,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学习上,而对其他方面则关注较少,客观上也降低了他们的孤独感水平,这也是高三、初三学生孤独感水平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所以,注重学生“关键期”心理辅导,有助于降低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人们对“孤独”的感受也越来越深刻。孤独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因此,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孤独感现状,降低他们的孤独感水平,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减轻青少年孤独感水平,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快乐地成长,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当然,本研究由于抽样样本数量有限,抽样范围较小,因此,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验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