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初中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初中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男、女初中学生孤独感差异比较调查研究显示:男、女初中学生在孤独感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改善初中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保持亲子关系的完整,强化心理疏导,关注关键期教育,有助于降低或减少初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
初中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_青少年孤独感略论

孤独感是当代人较为普遍的情绪体验,近40多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们对人类的“孤独”进行了广泛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孤独感的长期存在,会影响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导致自责、自卑、自恋、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影响其今后的健康发展。然而,近年来初中学生的孤独感关注与研究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李玉鸿、徐红丽(2009)对925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孤独感的学生142名,占15.35%。在对初中生进行调查时,他们经常提及“孤独”“郁闷”之类的词,“你孤独了吗?”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网络用语。不难看出,初中生也受到孤独的困扰,需要对其产生孤独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帮助初中生顺利渡过少年时期。因此,本研究的主旨就在于进一步了解西部地区初中学生孤独感的状况,为进一步研究青少年孤独感提供实证支撑,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重庆300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有效问卷286份,其中,农村初中学生160人,城镇初中学生126人。男生145人,女生141;初一学生119人,初二学生116人,初三学生51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邹泓教授修订的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共21个项目,涵盖了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高分代表积极评价)、纯孤独感和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4个维度,主要测量初中生的情感孤独状态。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与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农村、城镇初中学生孤独感差异比较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农村与城镇初中生的孤独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孤独感的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在初中学生的孤独感的“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和“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镇初中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初中学生(p<0.05),农村家庭的学生显著高于城镇家庭的学生(p<0.01)(见表1)。

表1 农村与城镇初中学生孤独感的平均数差异比较(±s)

注:* p<0.05,** p<0.01,*** p<0.001(下同)。

(二)男、女初中学生孤独感差异比较

调查研究显示:男、女初中学生在孤独感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崔光成、姚齐和(2002)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进一步对孤独感的各因子比较可知,男、女初中学生在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5),而在纯孤独感、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等三个因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学生孤独感的平均数差异比较(±s)

(三)不同年级学生孤独感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在孤独感问卷的所有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01)。李彩娜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在纯孤独感、对自己社交能力知觉、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维度和孤独感的总均分上年级差异显著。进一步对各年级学生进行LSD方差分析可知:在纯孤独感因子上初二学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p<0.05),在社交能力知觉因子上初二学生显著高于初三、初一学生(p<0.05),在同伴关系的评价因子上初二、初一学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p<0.05),在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因子上初一、初二显著高于初三(p<0.001)。

三、讨 论

总体而言,初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在所有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在生源地上、性别上则没有显著性差异,只在个别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

表3 不同年级初中学生孤独感的平均数差异比较(±s)

农村初中生由于家庭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影响,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造成了许多孩子缺乏父爱、母爱乃至家庭的温暖,导致部分孩子沉默少言、内向自卑、孤独寂寞。所以,农村初中生在“重要关系未满足”因子体验更迫切、更深刻。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增大,家庭教育的“围城”,造成部分城市孩子每天忙于或应付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提高班、强化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社交能力,过于依赖父母、依赖家庭,这也可能是城镇初中生在“社交能力知觉”因子上反映出更高的孤独体验。

初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在总均分上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在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因子上女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这主要在于青春期女生普遍在生理、心理发育上要早于男生,而且在情绪上更容易波动,在情感上更细腻,更依恋父母,更看重朋友亲情。因此,做好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是降低初中生孤独感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初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在各维度上均存在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初二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初三,初三学生的孤独感水平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其一,初中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独立性相对较弱,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差,易产生逆反心理和不稳定情绪,引发人际交往障碍,出现自卑、缺乏自信等情感体验,导致出现“高孤独”现象。另一方面,初二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也是中学生在生理、心理、情感上急剧变化的敏感时期,容易出现早恋、厌学、抽烟、酗酒、打架、深陷网瘾等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疏导,就可能会出现寂寞、孤单、无助、焦虑、自卑、烦躁等不良情绪,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孤独感水平;初三阶段由于学生面临中考,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学习上,而对其他方面则关注较少,客观上也降低了他们的孤独感水平,这也是初二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较高,初三学生的孤独感水平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

总之,孤独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改善初中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保持亲子关系的完整,强化心理疏导,关注关键期教育,有助于降低或减少初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另外,本研究与崔光成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这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小,抽样地域较窄,使用不同的孤独量表等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