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独生子女青少年孤独感分析

独生子女青少年孤独感分析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独生子女,指一个家庭当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又称作独苗或独丁。独生子女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现已引起我国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在遗传体质方面与非独生子女没有多大的差异,但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特殊,容易养成其性格上的特异性。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问题,不仅能够认识其孤独感的特点、影响因素,而且也能够预防其孤独感的产生,并促进其健康成长。
独生子女青少年孤独感分析_青少年孤独感略论

独生子女,指一个家庭当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又称作独苗或独丁。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最早开始研究独生子女问题,分析了独生子女的特异性。1928年,H.F.胡克等人把独生子女与家族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强调家族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1937年,日本儿童心理学家山下俊郎在《独生子女其心理与教育》一文中,阐述了独生子女的意义及其渊源,分析了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提出了独生子女的教育原则。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批的独生子女出现了。独生子女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现已引起我国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现代教育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对象。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在遗传体质方面与非独生子女没有多大的差异,但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特殊,容易养成其性格上的特异性。独生子女由于缺乏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经历,加之父母过度的溺爱,孩子的依赖性强,容易造成孤独与排他心理。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问题,不仅能够认识其孤独感的特点、影响因素,而且也能够预防其孤独感的产生,并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优势与弊端

(一)独生子女在成长方面的优势

第一,获得父母更充分的爱抚和关怀。独生子女在家中常常感到自己是受人欢迎的,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是孩子心理健康良好的基础。因此多数独生子女情绪愉快,性格活泼,朝气蓬勃,容易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在多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和家务,容易忽视同每个子女的沟通、交往,容易产生处理不当的偏爱、歧视某个子女的问题,或者不能给予每个子女足够的共同活动的时间、机会和深入关心他们的精神需要。

第二,获得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独生子女在经济上、物质上往往得到优先的、可靠的保证。在营养、服装、图书、玩具和学习用品等方面的条件下,一般比非独生子女优裕。就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也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总是尽量、优先满足孩子发展的基本需要。

第三,获得多元化的智力投资。独生子女的父母往往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即使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安排时间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带领孩子参观、游览,解答孩子的各种问题,陪孩子玩耍,教孩子背诵诗歌,学习计算机,等等。因此,多数独生子女的知识面比较广,记忆力比较强,思维也比较活跃。

(二)独生子女存在的主要弊端

“独生”的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年龄相近的伙伴,于是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交往的经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也过多。当孩子得到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时,家长的教育理智被严重淡化了,独生子女存在的弱点也会慢慢呈现出来,这种弱点一方面来自“独生”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于“独生”导致家长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的不当。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一些“独生”的孩子出现了不少的“毛病”。

第一,父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更不可能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

第二,早期难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家长或家庭其他成员往往对“独苗苗”百般袒护,从来不愿约束孩子,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不能够养成尊重长辈、遵循礼仪、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出家庭进入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关心他人,遵守社会公德。

第三,很难养成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第四,容易形成依赖思想。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经常会看到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

第五,孩子缺乏应有的休闲娱乐时间。作为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家长的头脑中始终存在着“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思想,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写作文、弹琴、跳舞、画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应有的休闲自由时间,完全被学习所占据,儿童的天性丧失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第六,孩子在家庭环境当中几乎没有同龄伙伴,沟通、交流出现障碍或困难,正值青春少年期的孩子多数会出现孤独感,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

二、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孤独感的内涵及表现

所谓的“孤独感”是个体感到自己没有亲密的朋友可以与之交谈,没有可以使自己感到高兴的事,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主观体验。这种感觉最大的危害是使独生子女青少年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者甚至悲观厌世而走上轻生的道路。有较高孤独感的独生子女青少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我封闭、疏远他人。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他们开始疏远自己曾经最信赖的父母、老师,疏远曾经拥抱过的童年,疏远曾经拥有的兴趣、爱好与思考方式等,他们在疏远中感到孤独与寂寞。其主要表现为寡言少语,独来独往,极少与人交流,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厌烦别人打扰,常常独处。

三、环境对独生子女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

独生子女中有多少人在孤独中挣扎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张宏亮等人调查发现,59.2%的独生子女时常觉得孤独。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负责人刘秀英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独生子女的伙伴关系是令人满意的,但是自述“感到孤独”的独生子女也达到了约20%,其中,感到非常孤独的为6%,感到比较孤独的为13.9%。温州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陈庆健认为,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普遍存在。北京青少年研究所的余逸群也曾就“你目前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对首都3000名独生子女青少年做过调查,约76.5%的孩子们的回答是“心理孤独”。

为什么同样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有强烈的孤独感,而有的孩子没有呢?刘秀英等人分析了感到孤独的独生子女的生存环境,并与没有感到孤独的独生子女作了对比,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学习状态、友谊质量等方面对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孤独感有重要影响。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对独生子女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

根据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采取的态度,刘秀英等人把家长的教养方式分为六种,即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干涉型。她们把家长的这六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孤独感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第一,否定型家庭教养方式与独生子女孤独感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在否定型家庭中,独生子女大都感到“孤独”、感到“朋友比期望的少”以及“没有很多同学喜欢自己”等。也就是说家长对独生子女否定得越多,其孤独感也越强。

第二,干涉型家庭教养方式与独生子女孤独感呈正相关。对子女干涉越多,子女的孤独感越强。

第三,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与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呈负相关。民主型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比非民主型家庭的独生子女较少有孤独感,并且大多数民主型家庭的独生子女还表示,他们感到“同学中有很多人喜欢我”。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否定型、干涉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孤独感,而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独生子女则恰好相反。否定型和干涉型的家庭多采取“由于不听话,孩子经常受到批评”“我经常忍不住责怪或打孩子”“孩子表现不好时常威胁孩子”“对孩子批评多于鼓励”“比其他家长管教孩子严厉”“为了学习,不让孩子看喜欢的电视节目”“限制孩子交很多朋友”等教育方式,这些方式比较容易造成孩子孤僻的性格,不合群甚至出现自卑、自闭心理,从而体验到更深刻的孤独。

(二)学习状态对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孤独感的影响

刘秀英等人的研究发现,学习压力与“我感到孤独”呈正显著相关,独生子女的学习压力越大,其孤独感可能越强。老师对独生子女的鼓励程度越高,他们就越不容易感到孤独。另外,学习成绩与“我感到孤独”的相关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学习成绩越好,孤独感越弱;或者学习成绩越差,孤独感越强。

(三)友谊变量对独生子女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

徐颖、桑标等人以14~18岁的独生子女青少年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友谊变量能显著影响孤独感。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友谊变量能够影响其孤独感,并达到显著水平;自选朋友数、积极的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呈现显著的负向回归;互选朋友数和冲突与孤独感呈现显著的正向回归,互选朋友数与孤独感呈现正向回归的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自选朋友数与受欢迎的重合度过低造成的;受欢迎度与孤独感的回归未能达到显著水平。

四、预防与消除独生子女青少年孤独感的措施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看,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孩子,这是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核心理念。不管是家庭或父母,还是学校或老师,都必须要多鼓励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多理解、关心、信任孩子,这也是预防与消除独生子女青少年孤独感的前提条件。

(一)家庭或父母方面

家庭是孩子启蒙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春期是独生子女正经历孤独感的高风险时期,家庭环境民主、父母关系和谐、父母的教养方式民主对独生子女青少年孤独感有重要影响。

第一,多表扬、鼓励孩子。父母的赞许、表扬、鼓励对孩子的自信心具有促进作用。如果孩子每天总是面对批评、责骂,那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自信心丧失,学习兴趣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自卑、孤寂,不与他人交往,甚至出现自闭症、孤独症。

第二,教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技巧。作为家长,要教会孩子与人相处时要真诚,相互尊重,要宽容,善待他人,要欣赏、赞美他人,既要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众所周知,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应新环境,也不容易出现孤独感。

第三,培养孩子合群的习惯。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容易养成自私、不与人交流的习惯。家长要尽可能多创造一些有利条件,有意让其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培养孩子与同龄人分享玩具、共同游戏,有好吃的零食大家一起吃,有好看的图画书大家一起看的好习惯。

第四,鼓励孩子积极与人交往。人是需要交流的,交流是双向的。社会交往是人的正常需要,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条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绿洲”,更是情感补偿和摆脱孤独的灵丹妙药。在周末或假期休息时,父母可允许孩子邀请多个同伴到家里来共同生活、学习,让多个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提高,健康成长。

第五,要信任孩子,民主对待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的责任在于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断挖掘孩子的优点,培养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当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他与外界的接触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主动。同时,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给予充分的信任,民主平等对待孩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否则,父母把孩子的行为决定权控制在父母的手中,孩子不能自己做一些决定,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强,离开父母就不知所措,他就会越来越频繁地感到孤独。

(二)学校或教师方面

第一,减轻青少年的学业负担。调查显示,学习压力越大,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越强。因此,学校或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以及能力的培养,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应试教育。只有真正减轻青少年的学业负担,特别是心理负担,才能有效降低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水平。

第二,教师要与青少年多沟通交流。教师要了解、研究学生,这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信任每个学生,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即在可行范围内,放手让学生组织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只有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学生与同伴、同学、朋友相处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才能较好地预防独生子女青少年孤独感的产生。

总之,自从20世纪70年代研究“孤独感”以来,人们始终相信,青少年直到进入青春期产生亲密的需要时就产生了孤独感(Sulllivan,1953;Weiss,1973)。所以,如果青少年没有获得处理社交环境变化所具有的、必要的社交技巧,或者他们对社交关系持有不切实际的希望,将会体验到孤独感(Peplau & Periman,1982)。正因为亲密关系的建立在青少年时期越来越重要了,引起未建立亲密关系的青少年的孤独感(Erikson,1963;Neto & Barros,2000;Rubenstein & Shaver,1950)。因此,在青春期,青少年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及社交关系,对于预防青少年孤独感的产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样,Larson(1999)认为,对独生子女来说,他们与父母、祖父母的相处不需要社交技巧,那么当他们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时,会发现青少年减少与家庭在一起的时间,更多时间与同伴在一起。为此,独生子女如果不能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与同伴交流、沟通,就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就会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可以说,青春期是经历孤独的高风险期,独生子女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关注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孤独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或预防其孤独感的产生,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促进独生子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