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研究

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研究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不同的家庭、学校、社会因素以及不健康的人格状态,不合理的归因方式、不同的社会支持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产生影响。李传银对549名大学生的孤独感进行调查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孤独感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为什么“人格变量”会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呢?目前,国内外关于对认知因素的孤独感研究主要集中在归因方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其归因方式有密切关系。
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研究_青少年孤独感略论

在现代社会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受到孤独的苦恼或感受到孤独。就心理学而言,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孤独感是一种自感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不满状态下的颓丧情绪。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常伴有孤立、孤单、寂寞、无助、抑郁、郁闷、疏离等不良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独感体验已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广泛存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孤独感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其产生的根源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系统。国内学者姚楠、邸力争(1993)对孤独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将其大致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环境、活动、人格、心境。国外学者Karry等人(1998)分析讨论了影响孤独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格、早期依恋方式、个体消极的认知与应对、社会性忽视、社交技巧的缺乏等因素。心理学家多丽斯·沃尔夫对影响孤独感的因素作出两种解释:一是外界的环境和情况,二是基于个人的某种态度。大学生由于环境和个体的差异在孤独感上的表现不同,影响孤独感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总之,不同的家庭、学校、社会因素以及不健康的人格状态,不合理的归因方式、不同的社会支持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产生影响。归纳总结起来,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格因素

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体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可以说,人格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孤独感作为一种个体内部的主观情绪体验,必然会受到人格的影响。大学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人格的完善尤为重要。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H.Erikson)以精神分析的观点阐述人格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人格发展的第六阶段是“成人早期(年龄为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而克服孤独感。大学生正处于成人早期,大学生能否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不仅影响大学学习、生活质量,而且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关于大学生的孤独感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比较多,研究的结果也较为一致。国外学者Rusell(1980)研究发现,外向性、自尊与孤独感呈显著性负相关。国内学者贾晓滨(2007)认为:人格因素通过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方式,来影响人们对社会环境及社会关系状况的评价和理解,这些知觉和评价中的负性因素会引起孤独感的产生。邹赐岚(2005)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外向性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主要由于神经质的大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让人感到难以相处;精神质较为明显的大学生喜欢独处,不善于与人交往,易体验到更多更深的孤独。李传银(2000)对549名大学生的孤独感进行调查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孤独感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黄海(2004)以神经质、外向性、自尊及羞怯四个人格因子对孤独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人格变量与孤独感相关极其显著,其中,神经质与羞怯均与孤独感呈显著性正相关。周倩、姚志强(2011)对8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质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内外向人格特质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EPQ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维度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内外向维度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

为什么“人格变量”会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呢?国外学者Peplau L. A.等人对此作出了一种解释。他们认为,人格变量主要通过3种途径来影响孤独感的产生:其一,人格变量可能使个体成为不让人喜欢的同伴,从而减少个体有益的社会关系;其二,影响个体交往行为,使其难以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其三,通过个体对社会关系中的实际变化所作出的反应和个体如何有效地对孤独作出反应和减少孤独感。总之,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其人格特质有紧密关系,并受到其人格特点的影响。

二、认知因素

认知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认知加工理论认为,孤独感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想要的或期望的人际关系与实际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时,孤独感才会产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认知加工理论”被描述为孤独感的“差距观”。认知加工理论强调的不是孤独感的情感成分,而是孤独感的认知成分,因为个体以不同的标准评判自己的社交状况,因为个体觉知到在实际的人际关系状况与预期的人际关系状况之间存在差距,就会体验到孤独感。

目前,国内外关于对认知因素的孤独感研究主要集中在归因方面。“归因”是什么呢?归因方式如何影响大学生孤独感呢?一般而言,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美国心理学家B.Weiner对人们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其归因方式有密切关系。高孤独的大学生更愿意把社交失败归因于外部的原因,如运气和个人背景等;而善于归因于内部原因的大学生孤独感较少。可以说,高孤独感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比较消极的个人归因方式,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失败、挫折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他们不认为失败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加倍努力和尝试来克服的,而认为这些尝试都是无用功,因此他们更容易放弃自己。Horow itz French & Anderson(1982)研究指出,孤独者认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是缺乏能力的,这种归因方式影响到个体的自尊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表明,高孤独的大学生常常把社交失败归因为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持续孤独的大学生则归因为人格因素。黄海(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孤独感与其归因方式具有显著性的相关,其中与其内控性归因方式呈显著性负相关,而与其有势力的他人、机遇两类归因方式呈现显著性正相关。

三、依恋因素

依恋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强烈的、持久的和亲密的情感联系。可以说,依恋是个体寻求与他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最早提出依恋理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他强调说:“依恋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终生现象,对依恋研究更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早期依恋模式与质量是否会对成年以后的人格与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鲍尔比相信,在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马伟娜(2009)认为依恋行为在儿童早期表现特别明显,但这种行为从婴儿期到成人期可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会持续影响到个体的情绪体验以及人际关系的发展。现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儿童期的依恋关系中核心因素会逐渐嵌入到成人期与同伴的关系当中。

国内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甚密。凌悦(2010)在研究“大学生依恋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后指出,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会体验到更少的总体孤独感,而非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会产生更强烈的孤独体验。李彩娜等人(2010)从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出发,探讨了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的关系,指出:大学生的孤独感与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依恋的自我模型与孤独感的关系较他人模型更为密切。张利钧等人(2013)对“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在依恋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孤独感明显低于专注型、放弃型、恐惧型。可以说,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能够正确接纳他人和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安全感,自然而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会更少。张裕鼎、徐碧波(2014)专门对“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四、社会环境因素

虽然,孤独作为一种主观的个体情感体验,但是它的产生离不开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必定与他的社交关系、社交技能、社会支持有极大关系。社会环境作为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之一,最为核心的研究就是关于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社会技能的关系的研究。

国外学者很早就对与孤独有关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了研究。Russell,Peplau& Cutrona (1980)指出社交孤立与社会关系的缺乏将构成个体所期望的人际互动的不足,会引发孤独。Sermat(1985)认为社会关系的数量与质量上的不足也会引起孤独。Jonesetall(1985)也认为人际压力对孤独产生重要影响。Archibald等人(1995)研究发现,当人处在孤单、封闭、陌生、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突然遇到挫折时,就很容易诱发个体的孤独感。Daniel W.R等人(2005)对孤独感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青少年在面临新环境、角色转变时期往往体验到更多的孤独。

国内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任国荣(1996)对大学新生的孤独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学新生在刚入学的3个月内都会体会到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实际上,大学新生远离父母、朋友、伙伴,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各种人际关系需要自己独立处理。同时,大学新生也从高中生变为大学生,需要重新适应角色,若不能很好适应,出现孤独感不言而喻。梁晓燕(2006)研究发现,宿舍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大学生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可以用宿舍亲密度和适应性相关维度预测大学生孤独感。赵晨(2008)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社交能力水平中的情感支持和自我表露因子可以显著影响孤独感水平。韦耀阳(2010)研究后认为,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也呈负相关;他还指出对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会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产生影响。李鹏(2010)研究也认为,低社会支持的个体,通常会觉得孤单、无助,受到孤独的困扰;高社会支持的个体,擅长与他人交流、沟通,可以缓解压力,从而避免孤独感的产生。毛雪松、于心美(2013)指出:人际信任度会对人的孤独体验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低人际信任度的状态,就会产生偏激的性格特点,恐惧、多疑、暴躁等负性情绪也会随之产生,进而妨碍与他人的交往,也会体验到更多更深的孤独感。陈海龙、彭润雨(2014)研究发现,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换句话而言,社会敏感性越高的大学生,体验到孤独感也越多。总之,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经验不足,对整个社会认识不透,难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部分大学生深陷网络等虚拟世界,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进而产生孤独感。可以说,社会支持或社交技能是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日新月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在的大学生比较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聊天、视频、微博、交友,或者通过手机来短信、飞信等相互交流。这些变化虽然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如果长期痴迷于这些虚拟世界的交往方式,过多依赖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沟通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大学生就可能会产生对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恐惧,从而降低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安全感,进而产生孤独感。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度使用网络或手机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产生具有显著作用。黄才炎(2006)通过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发现,朋友友谊关系的孤独感与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存在显著相关,从手机短信交往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到大学生对朋友关系的孤独程度。刘红、王洪礼(2012)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手机使用动机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孤独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可以从降低孤独感入手。

另外,孔鑫、徐勇、葛玲(2011)对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孤独感得分比非网络成瘾者更高,并且两者在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社交孤独四个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李萌(2013)研究后则发现,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越长,大学生的孤独程度就越高。实际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试图把网络交流当作对现实世界矛盾的一种特殊的应对方式,这是大学生在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等问题上的不成熟、不理性的表现。大学生越依赖网络、沉迷于虚拟世界,就越容易感受到孤独,就更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就说,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要想靠虚拟世界来降低孤独感难以遂愿,必须寻求家庭、学校、亲人、朋友、老师的帮助与支持,甚至需要专业机构进行有效的治疗。

五、家庭因素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就是家庭,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家庭给个体带来不同的影响体现在个体身心发展的方方面面。家庭功能良好与否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家庭功能往往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大学生远离父母、脱离家庭独立生活,若再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无法有效沟通、交流,家庭氛围压抑,父母教养方式缺乏民主,这种家庭环境之下成长的大学生直接体验到的孤独感水平会更高。

1.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家庭教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行为,才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可以说,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一般来说,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第一,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第二,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孩子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孩子缺乏管教。

根据以上的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其中,有的学者也把权威型教养方式称之为民主型教养方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孤独感的影响表现在他们影响孩子个性特征的形成上。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人际关系也比较和谐,因此,体验到的孤独感水平也会更低。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的家庭当中,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大学生,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也更容易受到孤独的困扰。放纵型的父母对孩子则表现出过度的溺爱,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大学生,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强,一旦大学生远离家庭、脱离父母而独立开始大学生活就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状态,就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不很关心,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父母与孩子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不能及时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孩子容易出现自闭心理,这就会加重孩子孤独感的体验。

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张艳华等人(2008)研究表明,家庭的教养方式尤其是母亲能给予的情感支持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张雪琴、杨丑牛等人(2010)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一定关系,大学生孤独感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呈正相关。总之,大学生早年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过分干涉、保护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认知方式、人际关系,使其孤独感体验加深。如果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温暖、尊重,并有效与孩子进行沟通,保持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有助孩子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减少孤独感的产生。

2.亲子关系

在法律上,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和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儿童、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炼、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父母与子女关系不和谐,经常处于矛盾状态,孩子就会对父母失去信任感和安全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压抑、焦虑,进而会体验到更多的孤独。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听取孩子的意见与建议,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品质,预防孤独感的产生。

此外,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离异家庭越来越多,部分孩子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难走出内心痛苦、无助、孤独的阴影。作为父母,也应尽最大可能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情感交流,帮助孩子走出“孤独”的困境。

六、学校因素

大学作为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踏入大学时,面对陌生的校园、面生的同学,在这里已经没有家人的陪伴以及无微不至的照顾,需要大学生独立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在这种全新的大学生活当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与苦闷、无助、焦虑、孤独相伴。可以说,全新的大学环境是大学新生产生孤独感的客观因素。正如国内学者任国荣所说“大学新生在刚入学的3个月内都会体会到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客观上来说,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以及闲暇的时间,对学习失去前进的动力,面对困难、挫折不思进取,对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持消极的态度,长此以往内心就会觉得大学生活空虚、无聊,甚至出现学习倦怠,进而产生孤独感。

同样,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也面临巨大的学习与就业压力。大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是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在一个优秀的集体当中,竞争不可避免。学习上的对比,利益上的竞争,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沟通,使他们变得多疑、猜疑,进而自我封闭、出现人际交往障碍而倍感孤独。就像学者邓希泉所说:“现在的大学生在各种考级考证的压力下功利性地学习,学习的内容不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定,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学习的目的大多就为了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而不再是为了获取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是导致当今大学生心理上感觉孤独的原因之一。”同样,张晓文(2011)通过UCLA孤独感量表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孤独感,其中,50%的大学毕业生时常感到孤独,约10%的大学毕业生长期感到孤独,并提出工作(就业)压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

七、背景变量因素

在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各个因素当中,背景变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同背景下,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与大学生孤独感有关的背景变量主要有:性别、年级、学科门类、学历层次、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等方面。

1.性别变量

国内外学者对“性别对孤独感的影响”研究的结果存在差异。国内学者孟晋(2002)研究表明,男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要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与李彩娜等人(2010)、张秀春(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蒋艳菊等人(2005)的研究也表明,男大学生在人际孤独感、社会孤独感以及孤独感总均分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在自我孤独感维度上的得分却显著低于女大学生。而李传银(2000)研究则表明,女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要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另外,骆光林(1999)、李松英(2006)、陈海燕(2009)、张利钧(2013)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性别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国外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性别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与验证。

2.年级变量

骆光林、陈俊华等人(1999)研究发现,在年级维度上大学生的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经常产生孤独的比例基本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增。陈海燕、赵叶珠(2009)研究表明,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维度上主效应不明显,但是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大三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感更强烈。黄海(2004)的研究则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在年级变量上存在差异,新生的孤独感明显高于老生。蒋艳菊等人(2005)研究后认为,大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的孤独感呈显著差异,新生在孤独感总均分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学生,且二年级与三年级大学生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毛艳霞(2011)研究也发现,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之间孤独感频度与强度差异显著。这正好与骆光林等人的研究相矛盾。张秀春、王瑜(2011)研究后则发现,大一新生的孤独感程度与其他年级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常若松等人(2007)则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在年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以上这些关于年级变量与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年级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不是十分明确,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学科专业变量

蒋艳菊等人(2005)研究表明,在大学生孤独感总均分上,艺体生与文科、医学、理工科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文科、医学、理工科学生之间差异不明显。邓丽芳等人(2007)研究中则发现,理工科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社交孤独。裴亮、孙德君(2009)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陈海燕等人(2009)研究表明,大学生孤独感在专业类别上不存在显著关系,文科与理科学生的孤独感差异不大。这与高彩云等人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另外,张雪琴等人(2010)对医学专业大学生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孤独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可见,在学科专业变量上,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结果也比较多元,同样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4.学历层次变量

骆光林等人(1999)研究表明,专科学生经常产生孤独感比例比本科生高。蒋艳菊等人(2005)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本科学生对孤独感的体验明显低于专科学生,其中在孤独感总均分、发展孤独感、社会孤独感上专科与本科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李林(2009)的研究也证明,在学历变量上,不同学历的被试在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社会孤独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在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上,专科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本科生,而在发展孤独感、社交孤独感上则相反。可见,国内关于学历层次变量与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研究当中,“专科与本科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观点比较一致。

5.生源地变量

蒋艳菊等人(2005)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强烈的人际孤独感,但在生源地维度上大学生孤独感的总分并不显著。邓丽芳等人(2006)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爱情孤独感上有显著的城乡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爱情孤独感少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李林(2009)的研究表明,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在一般孤独感、社会孤独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一般孤独感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感受到更强烈的孤独感。毛艳霞(2011)研究则显示,来自农村与城市的大学生在孤独感频度、强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刘婕等人(2012)、张利钧等人(2013)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即大学生孤独感不存在城乡差异。当然,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易体验到孤独感。

6.“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

在独生子女与否这个变量上,骆光林等人(1999)研究指出,大学生的孤独感在这一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杨振宁等人(2012)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孤独感有显著影响,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然而,毛艳霞(2011)研究则表明,大学生当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孤独感频度与强度存在一致性。高彩云、孟祥燕等人(2011),张利钧(2013)的研究也表明,在独生子女与否的变量上,大学生的孤独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关于独生子女与否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也比较分散,也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现有关于背景变量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研究结果或结论至今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存在不少争议。这可能与研究者使用的量表不一致、抽样的样本不同、所测试的大学生的孤独感结构(类型)不同,导致研究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对于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背景变量来说,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