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约翰福博教你如何学好记忆

约翰福博教你如何学好记忆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成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单位,儿童的就更小。个人的知识经验对所有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与社会性都有影响,因此,可以说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是全方位的。
记忆概述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引导案例2-4

约翰·福博[1]

BBC一部有关记忆的纪录片,呈现了记忆的神奇功能。一些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事情,在没有记忆时,会变得很艰难。纪录片提到约翰·福博的个案。他是早产儿,大脑的其他部位完好,脑损伤的部位发生在海马——记忆回路中最关键的部分。

海马对记忆至关重要,它似乎从不休息地接收我们每一次经历的信息,时刻在记录事情。但是约翰的海马只有健康个体一半的大小,它没有自动记录他的生活,连重要的事情也会忘记。即便只过了很短的时间,他也很难记住人名和地名,也很难记起一些指令,在新环境中认路也很困难。约翰凭借外部提示和笔记,模式化地做每一件事情,因为他不记得该做什么。即便做了几百次相同的旅行,他依然要写下路线,以提醒自己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

一直以来,记忆的功能曾被认为仅限于记住过去,然而实际上记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研究者唐娜发现,无论是回忆过去还是想象未来,神经活动模式都非常相似,是大脑的同一部位在工作。她提出,这是因为我们收集记忆的碎片,来构建未来的想象。约翰不能够回忆过去的经历,虽然因为他不记得令人烦恼的事情而总是无忧无虑,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对过去记忆的丧失,也使他无法想象未来。

思考: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记忆及其相关概念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memory)是在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这些具体过程。

其中,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的特点及其相应的联系。保持,是指将识记过的事物特点及联系留存在脑中。再现,是指经历过的事物或信息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再认,是指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人们依然能够认识的心理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若将以上信息结合起来,可以将记忆的概念界定得更为具体和清晰。即记忆,就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二)遗忘的概念

遗忘(forgetting)是记忆中常见的现象。所谓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困难的现象。影响遗忘的因素有时间、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和识记者的态度。识记之后,距离的时间越久,越容易发生遗忘。识记的材料越枯燥无味,一次识记的数量越多,也越容易发生遗忘。学习的程度越深,越不容易发生遗忘,反之则容易发生遗忘。一般而言,一次同时识记的材料,在中间位置的材料,比头尾的材料更容易被忘记。识记者的主观态度也很重要,对识记材料越持抵触情绪,就越容易忘记。

为了保持住识记的材料,减少重要信息的遗忘,可以针对影响遗忘的因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一是要有效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在遗忘发生之前就复习,显然是明智之举。除了及时复习,还要注意正确分配复习的时间。一般而言,在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分成几个时段进行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因为前者可以避免信息的干扰,获得了多次间隔复习的机会,因而保持得也就更牢固。二是利用外部记忆手段辅助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道理大致如此。比如,采用智能手机中的任务表,就有助于我们对重要事件和重要学习内容的记忆。三是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多选择健康食品,避免过多食用含铅和含铝高的伤脑的食品或药品,比如爆米花、皮蛋、油条等。尽量少用对神经系统有副作用的药物。此外,要注意尽量安排科学的作息,避免熬夜伤脑。

二、记忆的分类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识记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其中,感觉记忆是保持时间为0.25~2秒、容量很大的记忆。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为5~20秒、容量有限的记忆。成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单位,儿童的就更小。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的记忆。

(二)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根据识记时是否有预定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其中,有意记忆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其识记效果受动机水平和记忆策略的影响。无意记忆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无意记忆的内容比较零散,受个人兴趣和环境的影响。

(三)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

根据是否理解所识记的材料,可以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

其中,机械记忆也称为死记硬背,识记的过程对个体往往没有意义。理解记忆也称为意义识记,其识记过程对个体往往富有心理意义。

(四)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

其中,关于声音、图像等形象的记忆即为形象记忆。而有关语词和数字、字母等抽象符号的记忆则为语词记忆。

三、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从记忆的概念和引导案例2-4可以看出,记忆具有保持个体信息、积累个人经验的作用。个人的知识经验对所有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与社会性都有影响,因此,可以说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是全方位的。

(一)记忆帮助学前儿童积累个人经验

当记忆出现以后,学前儿童即可以在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人的经验。有关自我保护知识的增长,离不开记忆。

从新生儿成长到幼儿,周围的世界对儿童的吸引力一直持续着。相应地,学前儿童从口腔探索到手的探索,始终保持着探索世界的热情。大部分的探索,给他们带来愉悦,而一些探索,可能导致轻微的伤害。比如,在户外玩耍的学步儿,看到怒放娇艳的玫瑰花,不由自主伸手去触碰,结果被这种植物的刺扎伤了。十指连心,这种疼痛和导致疼痛的经过会被记住。下次看到这种植物,他就会在观赏的同时,不再莽撞地伸手去触碰了。

又比如,有关人际交往技能的形成,也离不开记忆。一些交往方式,会导致不愉悦的后果,而有些交往方式则会带来快乐的结果。在记忆的帮助下,学前儿童就会更多地尝试那些带来快乐结果的交往方式,而避免导致不愉悦后果的方式,久之,就形成了有效的交往技能。

可以说,学前儿童一切经验的积累,一切学习,都离不开记忆。

(二)记忆促进儿童多种心理过程的发展

记忆具有促进儿童感知觉和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前文提到,语词、儿童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是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而语词的学习和记忆、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记忆。

记忆也是思维发展和想象未来的基础。引导案例2-4中的约翰之所以在新环境中认路也很困难,凭借外部提示和笔记,模式化地做每一件事情,正是因为记忆能力方面的缺失。更为遗憾的是,对过去记忆的丧失,也使约翰无法想象未来。

(三)记忆影响学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有利于塑造其良好习惯与性格

记忆不仅让儿童逐渐积累自我保护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的行为,而且也影响其行为的倾向性。在记忆的作用下,只要环境创设得当,就有利于塑造其良好的习惯与性格。

几乎所有的正常儿童,都有一个令人称奇的本领,即他们能够弄得清楚周边的成人,哪些人无原则,哪些人总是坚持原则。当他们自己觉得某个要求似乎不太合理时,他们就会“磨”那些无原则的成人,而且犯了错误,也会去找这些人当“保护伞”。他们能够形成的这一本领,要归功于他们拥有记忆的能力。他们记住了无数次与成人交往的情况,慢慢就总结出在一些成人面前可以耍赖,而在另一些成人面前就不可以。因此,为儿童建立必要而合理的规则显得至关重要。

只要规则合理,然后坚持执行规则,学前儿童就不会出现“任性”“耍赖”等问题行为,相反他们就会在形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的同时,不失去自己的灵性。因为必要且合理的规则,既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性,也保证了他们探索世界的自由——他们只要不违背这些规则,他们就是自由的人,就不会受到成人任意的干扰。

拓展阅读2-4

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记忆的关系[2]

引导案例2-4中的BBC纪录片,同时也介绍了儿童自我意识与记忆的关系。其中,马克博士试图寻找出儿童产生自我记忆的关键点。他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第一阶段,他首先利用点红测验[3],检验儿童是否已经出现自我意识。结果,一些儿童没有通过点红测验,而托比和简则通过了点红测验。

第二阶段,把儿童带到一个他们此前都未曾到过的房间,以给儿童创造一个新的记忆,并了解记忆如何发展。研究者把一个可爱的假狮子,在儿童的参与下,藏到一个抽屉里。两周之后,儿童重新回到这个房间,他们是否形成了自我记忆呢?结果不出所料,两周前通过了点红测验的托比和简,都能找出狮子,而未通过点红测验的孩子则无法记起这件事情。

马克认为,自我意识是儿童形成自我记忆的关键。之后,儿童才能够真正记住发生的事情。在自我意识形成之前,或许儿童也能够记住一些事情,但是这些事情似乎与自己无关——因为这些事情并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身上,仅仅是一些事情而已。是什么使这些事情记得更牢,并使这些事成为自我的记忆?那是因为形成了自我意识。之后,这些事情不再无关紧要,它们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情。对人类来说,拥有自我记忆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此后人能记住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从而形成了生命历程的线索。这种自我记忆能力,与学习事物的能力相比,有天壤之别。

这个研究或许可以解释“童年经验失忆症”[4]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