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前儿童记忆力的测查与培养

学前儿童记忆力的测查与培养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学前儿童记忆力测查的主要方法1.数字跟读法包括顺背法和倒背法,由测查者念一串数字,要求学前儿童跟读,主要测查数字记忆方面的短时记忆能力。2.儿童识记的动机适宜的动机,往往增强学前儿童识记的效果。(二)学前儿童记忆力的培养1.选择适合儿童的材料材料的性质会影响儿童识记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儿童的记忆力,首先就要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材料。
学前儿童记忆力的测查与培养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引导案例2-6从小菲4岁起,妈妈每天都要她背一首唐诗。小菲不乐意,也记不住,有时费了很长时间记住了,没多久又忘了。妈妈最初觉得小菲是记性不好,但是小菲看动画片,却能够很快地记住角色和情节。回乡下奶奶家捞鱼、捉螃蟹等事情,也记得很牢,还会饶有趣味地到处跟人分享。妈妈找到老师,询问:“为什么小菲记其他东西没问题,反而记不住‘正当的东西’呢?”

怎么“正当的东西”就是记不住呢?

思考:学前儿童的记忆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若家长问到您类似的问题,您打算如何回应呢?

一、学前儿童记忆力的测查

(一)学前儿童记忆力的评价角度

要测查记忆力,就涉及要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个人记忆力的水平。一般而言,就是结合上一节里提到的记忆的四个品质,即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灵活性(快、牢、准、活),来评价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二)学前儿童记忆力测查的主要方法

1.数字跟读法

包括顺背法和倒背法,由测查者念一串数字,要求学前儿童跟读,主要测查数字记忆方面的短时记忆能力。适合测查2岁以上的儿童。

2.复述法

由测查者说一句话、几个词或一个小故事,让学前儿童听了以后重述出来。主要用于测查儿童对语言材料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机械记忆的能力。适合测查已经会说话的儿童。

3.再认法

首先,由测查者向儿童呈现一些实物或图片形象,提示学前儿童观看。然后,隔适当时间将这些实物或图片形象与其他的实物或图片放在一起,让儿童分辨出哪些是自己刚才看过的。主要用于测查形象方面的记忆能力。小、中、大班的幼儿皆适用。

4.再现法

再现法与再认法相似。第一步,由测查者向儿童呈现一些实物或图片形象,提示儿童观看;第二步,让儿童回忆说出来刚才看到了什么。主要测查形象记忆。适合中、大班的儿童。

5.重新建构法

重新建构自己建构过的东西,或模仿他人建构时考查速度是否快、正确率是否高。主要测查儿童的操作记忆能力。适合小、中、大班的儿童。

二、学前儿童记忆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记忆力培养

(一)影响学前儿童记忆效果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记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识记材料的性质

识记的材料越具体形象、越有趣,学前儿童记忆的效果就越好。案例2-6中,小菲记不住唐诗,却能够很快地记住动画片的角色与情节,能够记住玩耍的经历。一些幼儿甚至能够模仿这些角色和动画片的情节。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要到将近6岁才开始萌芽,所以他们难以理解古代诗歌。优质动画片的具体形象,却刚好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因而容易被记住。

识记的材料越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儿童关系越密切,识记效果越好。一件事涉及儿童本人的时候,他们通常都能够记住。比如,打预防针的疼痛,会让他们很快记住医院是看病、打针、吃药的地方。

2.儿童识记的动机

适宜的动机,往往增强学前儿童识记的效果。如走简单迷宫的时候,为了走出迷宫,学前儿童往往能够记住之前走过的一些“死胡同”。又如,成人答应带儿童去哪里玩,大人说过之后自己忘了,儿童却都还会记住。一名5岁3个月的幼儿,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想扮演蚯蚓,为了成功竞选这个角色,他不仅迅速地记住了蚯蚓的“台词”,而且在户外活动观察蚯蚓的样态时,迅速地记住了蚯蚓蠕动的动作。最终,在角色竞选中,他准确地呈现台词,辅以模仿蚯蚓的蠕动,引得全班小朋友的喝彩,大家一致同意让他扮演蚯蚓。

相反,缺乏识记的动机,识记效果也往往不佳。比如,案例2-6中,小菲记不住古诗,除了古诗超出她的理解能力以外,在动机方面,她也不乐意背古诗。

3.儿童感官和思维参与的情况

儿童感官和思维参与的情况越多,程度越深,记忆的效果就越好。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格言,“我听过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12]。其中的“做”,就是一种多感官的、伴随思维的参与。而理解,就意味着不仅仅是记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意义识记。对学前儿童而言,不仅记忆,几乎所有学习活动的效果,都受感官和思维参与的影响。

4.识记与回忆的间隔时间

前已提及,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因此,一般情况下,识记与回忆的间隔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遗忘。

(二)学前儿童记忆力的培养

1.选择适合儿童的材料

材料的性质会影响儿童识记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儿童的记忆力,首先就要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材料。尽量使得材料具体形象、充满趣味,或者呈现的方式生动有趣,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

比如,若想培养学前儿童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记住一些故事,首先这个故事本身及其呈现方式就要吸引他们。一些优质的绘本,就是很好的题材。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倾向于给孩子购买那些字特别多的所谓“早期阅读材料”。这些家长觉得字越多,知识量就越大,就越实惠。实则不然,一些画面特别优美、富有童趣、情节简单的绘本,往往更符合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更能够吸引他们,也就更能够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他们无意识记的效果也就越好。

2.适当激发识记的动机

在选择适当材料的情况下,给学前儿童布置合适的任务,明确记忆的目的,有助于激发他们识记的动机。比如说,在阅读绘本故事之前,可以问一组小朋友:“有哪些小动物找恐龙卡卡帮忙咬东西了呀?”或者在大班玩“卧底游戏”时,要求担任“卧底”和“护卫”的人分别记住暗号,“卧底”要对得上暗号才能够回到自己的大本营。此外,还可以适当地让小朋友带话给家长,比如什么时候开家长会啊,协助收集废旧材料啊,等等。

总之,记忆目的越明确,记忆的效果越好,因此可以通过帮助儿童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其记忆的积极性,来培养其记忆力。

3.让儿童在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既然是多感官参与活动时记忆的效果好,那么在需要学前儿童识记的时候,就尽量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创设实物活动或者生动有趣的游戏,以便儿童对识记的材料进行深加工,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家长如引导案例2-6中小菲妈妈一样,总认为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才是“正当的东西”,除此之外,就觉得其他内容不是正当的,就不涉及学习。这种观点是非常狭隘而且有害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特别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13]

在整个学前期,儿童学习的主体任务并非具体的知识和机能,而是奠定一生学习的兴趣、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以游戏促进记忆,不但可以提高记忆的效果,而且强化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4.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的规律和方法

首先,可以引导儿童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及时引导儿童复习,有助于儿童在遗忘发生之前巩固学习的效果。

其次,可以有意识地教给儿童有效的记忆方法或者策略,如顺序记忆法、情境联系法、形象记忆法等,这些方法不但增加了识记活动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减轻儿童的认知负担,提高记忆效果。

拓展阅读2-6

记忆恢复现象[14]

记忆恢复现象,是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一般为数天)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它在一定程度上与遗忘曲线相反。

研究表明,识记材料难度的大小,材料内容意义联系的多少,对记忆恢复都有影响。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记忆恢复。记忆恢复过程与遗忘过程并不互相矛盾,而是迭加在一起的。保持量取决于二者的综合作用。若是测验与识记间的间隔时间太长,记忆恢复现象会消失,被试会表现出明显的遗忘。

【本章小结】

1.记忆及其分类

记忆,就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困难的现象。

根据识记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识记时是否有预定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是否理解所识记的材料,可以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

2.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为:记忆帮助学前儿童积累个人经验;记忆促进儿童多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有利于塑造其良好习惯与性格。

3.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学前儿童各具体年龄段记忆的发展

新生儿的记忆力主要表现为形成条件反射和习惯化。婴儿记忆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客体永久性观念的产生和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

1~3岁学步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回忆的发展。言语真正发生之后(1岁半到2岁),学步儿再认的内容和性质也迅速发生变化,即学步儿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开始涉及言语。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机械记忆先发展,理解记忆逐渐增长;幼儿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2)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总趋势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是指其记忆发展的动向,主要体现在记忆的量逐渐增加,以及记忆的质逐渐优化这两个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记忆量也随之增加,主要体现为保持时间延长和记忆容量扩大。即对信息记得更久,也记得更多了。在记忆的质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学前儿童提取方式更灵活、记忆内容更准确,以及记忆的目的与策略体现出从无到有的趋势。即记得更活、记得更准,更有目的性和主动性,识记时动脑筋的情况越来越多。

(3)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

首先,可以结合记忆的四个品质,即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灵活性(快、牢、准、活)来描述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从记得是否快、是否牢的角度而言,学前儿童的记忆体现出记得快忘得也快的特点。从记得是否准、是否活的角度而言,学前儿童的记忆体现出记忆不够精确、完整性较差、容易混淆的特点。

其次,从记忆的几种分类方式综合来看,学前儿童的无意记忆效果较好,形象记忆占优势,较多运用机械记忆。就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而言,学前儿童的无意记忆效果更好;就语词记忆和形象记忆而言,学前儿童的形象记忆更占优势;就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而言,学前儿童更多地使用了机械记忆。

4.学前儿童记忆力的测查

一般以记忆的四个品质,即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灵活性(快、牢、准、活),来评价学前儿童的记忆力。具体的测查方法包括:数字跟读法、复述法、再认法、再现法、重新建构法。这些方法有各自的适宜对象。

5.学前儿童记忆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记忆力培养

影响学前儿童记忆效果的因素有:识记材料的性质、儿童识记的动机、儿童感官和思维参与的情况、识记与回忆的间隔时间。

学前儿童记忆力的培养:选择适合儿童的材料;适当激发识记的动机;让儿童在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的规律和方法。

本章检测

一、思考题

1.何为记忆?记忆有哪些分类?

2.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哪些作用?

3.学前儿童各具体年龄段记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有哪些?记忆的发展体现出哪些总的趋势?

5.请联系实际,阐述哪些因素影响学前儿童记忆的效果,应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二、实践应用题

幼儿记忆力的测查研究:小组合作,采用学前儿童记忆力的主要测查方法,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测查小、中、大班幼儿的记忆,并且比较小、中、大班幼儿记忆的特点,以及这些测查方法各自的优缺点。

【注释】

[1]转引自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30125/33dca2d8e3ec4e24.html,2015-01-06.

[2]转引自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30125/33dca2d8e3ec4e24.html,2015-01-06.

[3]点红测验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研究中的经典范式。程序包括:第一步,在儿童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主试在其鼻子上涂一个没有刺激性的红点;第二步,观察儿童照镜子时的反应。研究者假设,如果婴儿在镜子里能立即发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用手去摸它或试图抹掉,就表明儿童已能区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这种行为可作为自我意识出现的标志。即如果儿童用手去摸鼻子上的红点或者试图抹掉,就表明他通过了点红测验,表明他形成了自我意识。

[4]是指3岁前儿时的记忆,在成年之后通常难以回忆起来的现象。

[5]比如,在安静的室内,让新生儿含着一个可以记录吸吮频率的安慰器,记录此时每分钟的吸吮频率,作为基线水平。然后播放“滴滴,滴滴,滴滴……”的声音,此时新生儿的吸吮频率加快,随着这个声音的持续,两分钟之后,新生儿的吸吮频率降低到了原来的基线水平,这便是出现了习惯化的现象。之后,播放另一个片段“滴滴答,滴滴答,滴滴答……”的声音,新生儿的吸吮频率又上升了,这便出现了去习惯化的现象。这说明新生儿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能够区分这是两种不同的声音。

[6]刘振前,阎国利.研究婴幼儿对特殊事件记忆的方法.心理学动态,1996,4(4):45-48.

[7]张志杰,黄希庭.自传记忆的出现及早期发展.心理学动态,1999,7(2):64-69.

[8]沈德立,阴国恩,朱萍,等.关于幼儿视、听感觉道记忆的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5(2):14-19.

[9]沈德立,阴国恩,朱萍,等.关于幼儿视、听感觉道记忆的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5(2):14-19.

[10]转引自http://www.pep.com.cn/xgjy/xlyj/xskj/fzyjy/201008/t20100827_798040.htm,2015-01-03.

[11]http://www.xinli001.com/info/11087/,2015-01-03.

[1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8260305.html,2015-01-03.

[1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09.

[14]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