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个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个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大致将个性划分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三个主要的子系统。自我意识既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它是个性的调节控制系统,具有制约个性发展的重要机制,即协调、组织、监督、校正、控制个性的发展。个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以下分别进行阐述。(一)整体性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它是由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个性概述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引导案例4-1

现在的小孩好有个性哦!

一些成人每每在谈论儿童的时候,一旦提到儿童某些不寻常的行为,或者逆反或者另类,往往就会加上一句类似的话语:“年代不同了,现在的小孩呀,好有个性哦!”

思考:您认为什么是个性?个性是某些人特有的呢,还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一、个性的含义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individuality,又译为个别性),是指将一个人与他人区别开来的那些特征之总称,即人格的差异性或独特性[1]。个性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而形成的。人们的遗传基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这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即形成了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人们关于个性的一些评价,如引导案例4-1中“现在的小孩呀,好有个性哦”,也会听到“他没什么个性”。其实,通俗而言,个性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总的精神面貌,因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是有些人的个性非常鲜明,一看就跟其他人不同。而有些人的个性,似乎不太鲜明,跟其他人大同小异,区别不是很明显。因此,确切而言,“好有个性”是指个性非常鲜明,“没什么个性”是指个性不是很突出。但是,个性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并非某些人特有的。

(二)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包含着多维度、多水平、多功能、多关联的复杂成分。可以大致将个性划分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三个主要的子系统。

1.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稳定的类型差异,是个体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

能力(ability),是指使人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通常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有些人聪慧,有些人愚钝,这体现的是能力上的差异。能力与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但是三者并不相同。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概括化,而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技能是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的行为方式。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人们依靠自己的感知能力获得各种丰富的感性知识,并在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基础上,去领会和掌握各种理性知识。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能力、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连,三者相互促进[3]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是表现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有些人生来就很灵活,有些人则很刻板,有些人易于冲动,有些人天生稳重,这就是气质上的差异。气质是由先天生理机制决定的,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无好坏之分,但是在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当中,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性格(character)[4],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个性特征。如有些人爱贪小便宜,有些人慷慨大方、乐于助人,有些人损人利己,有些人大公无私,这便是性格上的差异。

性格与能力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良好的性格促进能力的发展,不良的性格会阻碍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性格特征也发展起来。

性格与气质之间也密切相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不同气质类型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气质类型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性格与气质之间虽然都同属于个性,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差异之一:从起源看,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差异之二:从可塑性看,气质的变化极其缓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差异之三:从道德层面来看,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而不是行为本身,因此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则指向行为的内容,表现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好坏之分。

2.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5]。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的这些心理成分,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用、有价值的。

个性并不是社会环境的消极产物。人在掌握社会经验和改造周围现实的活动中,总是积极地通过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内部世界去实现的,这些“内部世界”中的各种因素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并用不同程度的积极性,组织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支配行为方向。因此,个性倾向性在客观现实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自我

自我即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6]。换言之,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觉知、调节、控制系统。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它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其中,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涉及的内容包括“我有何优缺点”“我为何会是这样的人”等问题。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觉得自己可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问题,由此可能产生自爱、自尊、自卑、义务感等体验。自我控制主要指对自己言行态度的调节,涉及的内容包括“我如何克制自己”“我如何改变自己”等问题。

自我意识既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它是个性的调节控制系统,具有制约个性发展的重要机制,即协调、组织、监督、校正、控制个性的发展。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个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以下分别进行阐述。

(一)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它是由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每个人个性中的组成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比如,一个人具有绘画的才能(即个性心理特征中的能力),往往反映了这个人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从属于个性倾向性);一个人自我调控能力较强(从属于自我意识),就会在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气质、性格中的不足之处(气质与性格都从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使个性趋于成熟。正是通过这种彼此相依的复杂交互作用,各要素组成一个人完整的个性,使每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二)稳定性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的行为都会有非常相似的表现,是比较稳定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形象地说明了个性的稳定性。人的偶然行为不能代表其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比如说,一个处事稳重的人,偶然表现出轻率的举动,不能由此说他具有轻率的性格特征。

不过,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即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依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为现实生活非常复杂,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可以说,个性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同时又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个性会随着环境、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从而体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例如,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自我意识,大约到了2岁时,才产生了人生第一次自我分化。到了幼儿阶段,他们才能把主体和客体分开,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到了四五岁时,幼儿才有了自我控制,但这时幼儿自我调节水平还很低。青少年时期,其自我意识又发生了第二次自我分化,“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社会的我”与“主体的我”的矛盾斗争,促进了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他们以理想为目标不断完善自我,自我调节的水平显著提高。

(三)独特性

从个性的概念即可看出,个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或独特性。前文提到,有些人的个性特别鲜明,显得与众不同;有些人的个性不太鲜明,似乎与别人大同小异。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便是大同小异,也是存在差异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心理面貌也会存在差异。因为个性是在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等许多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些因素和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不过,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个性上毫无共同之处。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它既含有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不同方面(差异性),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相同方面(共同性)。进一步来说,个性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含有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心理特点,甚至某一团体共同的心理特点。因此,个性实际上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四)社会性

个性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个性是在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等诸多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促使这一可能成为现实。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人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若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人的正常心理包括个性就无法形成和发展。

另一方面,个性中也含有人所在群体的一些共同的特征,折射出所在群体的社会性质。换言之,人的个性中含有的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心理特点、团体共同的心理特点,便是个性中社会性的重要体现。

拓展阅读4-1

良好个性品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指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都偏向于积极一端的品质。比如,能力偏向聪慧一端;气质上体现出既灵活又专注的特点等;性格方面体现出好奇好学、认真负责、稳重果断、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心态平和等特点;在实现自己的需要时体现出理性;自我意识准确清晰,并且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等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个体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一,有助于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其二,在人际交往中受欢迎,能够与重要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其三,有助于在学习、生活和事业方面取得成功。

拓展阅读4-2

学前儿童个性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都是儿童社会化的产物,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例如,儿童在同伴交往与师幼互动中若常常获得成功,其自信心便会逐渐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日渐提高,就会逐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反过来,活泼开朗的性格又能使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因此,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具有互补功能,体现出相依相存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