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烛影摇红》等。
《病中吟》又名《安适》或《胡适》,二胡独奏曲,是刘天华的处女作,1915年初稿,1918年定稿。曲名即“人生向何处去”之意。1915年,作者遭到失业、丧父,贫困打击,积郁成疾,病中想拉二胡以遣愁绪,又被亲友视为不务正业。他感到处境艰难,前途渺茫。在此种心境下,孕育了《病中吟》旋律初稿,把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适的感叹,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都倾注在乐曲中。但这并不是一首绝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
《月夜》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投身于音乐事业的,在蔡元培的邀请下,刘天华手拿一把二胡,身背一张老琵琶来到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因此,有关”五四”所积极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以及胡适、刘大白等人提出的“平民文学”和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等新观点,都对他有过深刻的影响。刘天华与当时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对军阀统治不满但对未来却又抱有光明理想。1918年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课,深受学生爱戴,他组织及指挥的学生丝竹合奏、军乐队在常州有一定名望。每到暑假,他利用假期出去拜师学习,在家中的时间很短。即使这几天,他也日夜的用功练琴。在当时民主革命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他在月夜下有感而作了此曲,1924年夏季的某一夜晚终于定稿。
1926年,刘天华先生的处境可谓极为艰难困苦。是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政府悍然对反日学生示威游行进行了镇压,激起了刘天华及其兄刘半农的极大愤慨。在这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势下,民族音乐的生存已经岌岌可危,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了。刘天华先生所任教的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因为经费拮据已经欠薪数月不发,家中生活难以维系。这年冬天,他的幼女燕宝又不幸夭折,更使他悲伤至极,甚至家中连丧葬费都拿不出来。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刘天华先生创作了此曲,其中苦闷之情,可想而知。
《悲歌》又名《处世难》,是刘天华创作于1927年的一首二胡曲。该曲是刘天华内心情感强烈表露的产物,是对时局的不满,悲伤之情的展示,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充满关切的“大悲大愤”,但悲愤之余,又深感报国无门,深深地包含了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无奈和刘天华本人的愤懑之情,是一首悲凉之曲。
烛影摇红,原是词牌名和曲牌名,调名来源于宋代词人周邦彦。从词面上来看,这个词牌的意思是写烛光,一支孤零零的蜡烛在燃烧,它的光和它晃动的影子交织在一起,此时红色的火焰在黑暗中显得是那么无力,但是又不得不尽力的燃烧自己,把自己的光和热带给别人。刘天华此曲创作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正值日寇占领东北全境,成立伪满洲国,中华民国风雨飘摇,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关键之际。此曲以《烛影摇红》为题,紧扣中国韵味的华尔兹舞蹈旋律示意,其“风景不殊正自山河有异”的奋争、警示、鞭策、觉醒寓意不言自明,饱蘸着借歌舞之事发兴亡之慨的象征寓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