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血管生理

第节,血管生理

时间:2024-09-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受外周静脉压和CVP之差的影响。

(1/7)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根据生理功能分类: 1.弹性贮器血管 主、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使间断的心脏射血变成血管持续血流 2.分配血管    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小动脉前的分支,将血液分配到各器官 3.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4.交换血管: 指真毛细血管 5.容量血管:即静脉血管,在静脉系统可容纳60%-70%的循环血量  6.短路血管:主要分布在手指、足趾等处,与体温调节有关

(2/7) 血流动力学

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R表示)。  R= 8 Lη/πr4    η(血液粘滞性)r对R的影响很大     *血液粘滞度 影响因素:  1. 红细胞比容(正比)  2. 血流的切率 (反比) 3. 血管口径(口径变小,粘度降低)    4. 温度(反比) (例题) 影响外周血管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2013)(D) A.血液粘滞性   B.大动脉弹性  C.血管长度    D.小动脉口径

(3/7) 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动脉血压的形成:Q=PA/R     PA =Q.R            *前提条件:封闭的血管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基本条件: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重要条件: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大A弹性贮器作用下,血压波动不大,形成收缩压、舒张压)简单的说起到缓冲作用。

大家弄清几个概念: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 平均动脉压:每个心动周期的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大小可不等于舒张压和收缩压之和除于二,而是大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此时的动脉压值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脉搏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因为在大动脉中血压降落很小,故通常将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主动脉压。 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简单用工工资去理解) 收缩压是刚发工资时候手里的钱,舒张压是快发工资时候手里的钱

(例题) A.收缩压升高    B.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幅度相同 D.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95.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而每搏输出量增大时,动脉血压的主要变化是(A) 96.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而心率加快时,动脉血压的主要变化是(B) (例题) 大动脉弹性降低(C)  A.使收缩压与舒张压都升高  B.使收缩压与舒张压都降低  C.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D.只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无影响   本题考点为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大动脉弹性降低后,会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4/7)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是容量血管,又可调节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1.正常值:小V:15-20mmHg、下腔V:4.6mmHg、右心房接近0mmHg 2.外周静脉压:指各器官的静脉压。 3.中心静脉压(CVP):指右心房和腔V在右心房入口处的血压。其变动范围为4-12cm H2O。 CVP的影响因素: 1.心脏射血能力(负相关)    2.静脉回流速度和回心血量(正相关)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大家看两个概念 静水压:血液受到重力作用,产生静水压  跨壁压:血管壁内外的压力差 (三)静脉血流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小,仅占整个循环阻力的15%左右。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受外周静脉压和CVP之差的影响。 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比)  ② 心肌收缩力(正比)  ③ 体位改变(直立变平卧,回心增加)  ④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收缩能回心) 节律收缩会增加回心,持久收缩则减少。 ⑤ 呼吸运动(胸膜腔负压) 体位对回心血量影响的例子: ①患肢抬高→利V回流,防水肿 ②心衰取半卧位→下肢V回心量↓  (∵平卧回心量↑→前负荷↑→肺郁血↑→呼吸困难) ③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V回心量↓→心输量↓→Bp↓→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 骨骼肌挤压作用的例子: ①长期站立 + V瓣膜的损伤→下肢V曲张。 ②立正久站→下肢V回心量↓+ 精神紧张→虚脱。 中心静脉压(CVP): 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⑴正常值:0.39~1.18kPa(4~12cmH2O)    ⑵特点:①受重力影响较小 ②高低取决:射血力、V回流速和量  ⑶意义:①反映心功和V回流量     ②控制补液速和量的指标  (如CVP低,常提示输液的量不足) 与射血力呈负相关;与V回流速和量呈正相关。 (例题) 生理情况下,人的中心静脉压升高时见于:(B)(2011) A.心脏射血能力加强   B.体位由直立变为平卧 C.从卧位改为站立   D.由吸气相改为呼气相

(5/7) 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组成及功能: ①微A:总闸门 ②后微A:分闸 ③Cap.前括约肌:分闸 ④真Cap.:营养性血管 ⑤通血Cap.:直捷通路 ⑥A-V吻合支:调节体热 ⑦微V:后阻力性Cap.

微循环的自身调节

(例题) 7.在微循环中,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调节的结构是(2008)(C) A.微动脉                          B.直捷通路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真毛细血管

(6/7) 组织液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A端结果大于0,组织液生成    V端结果小于0,组织液回流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4.淋巴回流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7/7)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1、形成: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即成。  成分:大致与组织液相似,但有其特点         ①来自某一组织的淋巴液成分与该处组织液非常近似;         ②不同组织的淋巴液在成分上并不完全相同;         ③淋巴液内淋巴细胞和蛋白质在不同部位含量有差异;         ④淋巴液中有部分凝血物质,流出体外的淋巴液会凝固。         ⑤毛细淋巴管结构特点:有瓣膜,不能倒流 2、淋巴液的回流       回流动力:管内外压力差       促进因素:肌肉泵、胸内负压、淋巴管泵。    3、生理意义:      1.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2.运输肠道吸收的脂肪酸胆固醇。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的RBC、细菌及异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