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器官循环

第节,器官循环

时间:2024-09-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神经调节注:迷走N的直接舒张作用被继发性收缩作用所掩盖。在多种心血管反射中,脑血流量一般变化很小。

(1/2) 冠脉循环

(一)冠脉循环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1.途径短,流速快,灌注压高,血流量大。    2.小分支呈直角从主支发出,从心外膜垂直进入心肌深层→心肌收缩易受到压迫→血流量有明显时相性:心舒期>心缩期→血流量取决DP的高低与舒张期的长短。    3.末梢分支吻合虽多但较细(有效功能吻合支少)→异常时代偿能力差:突然梗阻时不易建立侧支循环,导致心肌梗死。    4.A-V血氧差大(高耗氧量),应急时靠增加血流量弥补氧供,该特点决定了心肌对低氧与缺血非常敏感。    5.代谢调节作用 > 神经调节作用。 (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神经调节(整体安静时,神经因素对冠脉的舒缩影响不大)

注:迷走N的直接舒张作用被继发性收缩作用所掩盖。 2.心肌本身代谢水平     冠脉血流量与心肌代谢水平成正比;       当心肌耗O2量增加→PO2↓→冠脉舒张  PO2↓

3.体液调节 E、NE、甲状腺素→心肌代谢↑→冠脉舒张,血流↑ 大剂量ADH和血管紧张素Ⅱ→冠脉收缩,血流↓ (例题) 下列哪些情况可使冠脉血流量增加?(2003)(BCD) A、心室收缩期延长     B、心室舒张期延长  C、动脉舒张压升高   D、交感神经兴奋


(2/2) 脑循环

(一)脑循环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1.颅腔内组织的不可压缩性→脑血管的舒缩变化程度受到限制→血流量的变化小。2.血流量大,耗氧量多。 3.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的物质具有选择性:①脂溶性物质(O2、CO2、乙醇、某些麻醉药等)易通过(被动过程)。 ②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大小并不完全与分子的大小相关:如葡萄糖氨基酸的通透性较高,而甘露醇、蔗糖、青霉素、H+、HCO3-等通透性则很低,说明其物质转运(主动过程)与其他部位是不同的。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因素对脑血管的活动的调节作用很小。 在多种心血管反射中,脑血流量一般变化很小。 2.脑血管的自身调节 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范围内变化,脑血管可通过自身调节的机制保持脑血流量的恒定。但<60mmHg→脑血流量↓,>140mmHg→脑血流量↑。3.体液调节(1) PO2↓和 PCO2↑→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  如:过度通气→CO2呼出↑→PCO2↓→脑血流量↓→头晕 (2)脑组织代谢产物:代谢增高时,低氧、腺苷、H+、CO2、乳酸、等代谢产物的产生→脑血管舒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