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时间:2023-09-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脊椎动物的肌肉内有两种感受器:腱器官和肌梭。

(1/5) 感觉概述

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 感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①第Ⅰ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    ②第Ⅱ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角细胞及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或脑干脑神经核。    ③第Ⅲ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丘脑感觉接替核

经典真题解析 下列选项中,符合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功能的是 (2008) A.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             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C.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       D.参与形成躯体平衡感觉 答案:(B)

(2/5) 躯体和内脏感觉

内脏痛的特点 1、内脏痛定位不明确(感受器数量少),最主要的特点 2、主要表现为慢痛; 3、对牵张、缺血、炎痛敏感,对切割烧灼不敏感 4、常伴有明显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牵涉痛:某些内脏病变可引起体表一定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 产生机制:①会聚学说;②易化学说 经典真题解析 传导快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 (2012) A.Aa纤维       B.Aδ纤维     C.B类纤维      D.C类纤维 答案:(B)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根据感受器分布部位不同,可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可再分为本体感受器和内脏感受器。 根据所接收刺激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和伤害性感受器等。 二、感受器的一般特性 1、适宜的刺激    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非适宜刺激:也可引起一定的反应,但刺激强度要比适宜刺激大的多    强度阈值 时间阈值 面积阈值 感觉辨别阈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概念: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刺激能量转变成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作用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细胞产生的局部电位 发生器电位(启动电位):感受神经未梢上的局部电位。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概念: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概念:用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减少的现象。 (1)快适应感受器:如皮肤触觉感受器,嗅觉     意义:利于接受新的刺激 (2)慢适应感受器:如颈动脉窦感受器,肌梭     意义:利于机体对某些功能进行持久的监测和调节     注意 : 适应并非疲劳 躯体感觉 本体感觉是指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本体感觉的传入对躯体平衡感觉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 脊椎动物的肌肉内有两种感受器:腱器官和肌梭。 腱器官:大部分位于骨骼肌的肌腱部位,其功能主要是将肌肉主动收缩的信息编码为神经冲动,传入到中枢,产生相应的本体感觉; 肌梭:是骨骼肌中的一种特殊的感受装置,位于肌肉的深部,其功能主要是将肌肉受牵拉而被动伸展的长度信息编码为神经冲动,传入到中枢。 感觉传导通路的特点

(3/5) 视觉

 一、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 眼的调节功能考点 1、人眼的调节也就是折光能力的改变,主要靠改变晶状体的折光力来实现的。 2、简单的说晶状体就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双凸透镜,周边的悬韧带将其与睫状肌相连。 看远物时:睫状肌松弛,晶状体受悬韧带的牵引,形状相对扁平(曲率 ) 。远看时候,睫状肌休息,容易看扁人。 看近物时:反射性引起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自身的弹性前后凸出(曲率↑) 。 近看时悬韧带休息,形象凸出 3、眼作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近物体的距离,称为近点,是晶状体调节能力。年龄增大,晶状体弹性降低,调节能力下降,近点远移,也传说中的老视。(例题) 16.当睫状肌收缩时,可引起的生理效应是(2013):(D) A.睫状小带紧张性增加      B.角膜曲度增加 C.瞳孔增大     D.晶状体曲度增加  本题晶状体的调节。 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向前向后凸出,凸出使其表面曲率增加。 4、 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作用: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清晰成像 5、 瞳孔对光反射:光照时候,瞳孔缩小,中枢在中脑。间接对光反射:即光照一侧瞳孔,除被照射的瞳孔缩小外,另一侧的瞳孔也缩小。 生理意义:调节进入眼光量,使视网膜不因光线过强受到损害,光线过弱而影响视觉。 6、双眼会聚(辐辏反射):当双眼注视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两眼视轴向鼻侧汇聚的现象,内直肌收缩。 作用:物象始终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以避免复视。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细胞 功能特点:光敏度高,无颜色分辨能力,司职暗视觉 分布:中央凹外的周边部分 视色素:视紫红质(光照后分解,激活视杆细胞出现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相关疾病:夜盲症 视锥细胞 功能特点:视敏度高(会聚程度小),有颜色分辨能力,司职明视觉,分辨颜色。 分布:中央凹处 视色素:三种视色素(红、绿、蓝) 相关疾病:色盲症 (例题) 视远物和近物都需要眼进行调节的折光异常是:(B) A .近视       B .远视  C .散光    D .老视 (例题) 与视锥细胞相比,视杆细胞的特点是:(B) A.数量少   B.对光敏感度高  C.能产生色觉  D.分辨能力强 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考点总结 1、视敏度: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 2、暗适应:人眼在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一般人进入暗处后会出现两次视觉阈下降,第一次主要与视锥细胞合成色素增多有关。第二次下降是暗适应的主要阶段,主要是与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合成增强有关。 3、视野:单眼固定的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不同颜色的视野排序如下:白色最大,其次是黄蓝色、再次为红色、绿色最小。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视紫红质是一种结合蛋白质,由一分子视蛋白和一分子视黄醛的生色基团组成。视黄醛由维生素A转变而来,后者在体内可氧化成视黄醛。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会影响人的暗视觉,引起夜盲症。 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视角:是指从物体的两端点各引直线到眼节点的夹角。视角的大小直接关系视网膜像的大小,受试者能分辨的视角越小,其视力越好。 明适应: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4/5) 听觉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耳的听觉功能考点总结: 1、人的耳朵最敏感的声波频率是1000-3000Hz 2、听觉产生过程,大家要做个了解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 3、中耳功能:声波由鼓膜传到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其振动的压强增大,而振幅减小,这是中耳的增压作用。 4、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气传导和骨传导 气传导是重要的途径,骨导在正常时敏感性比气导要低得多,当气导明显受损时,骨导才相对增强。(骨膜病变或中耳病变),助听器的原理 (例题) 17.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传向卵圆窗时出现的振动变化是(2013):(D) A.幅度增大,压强增大 B.幅度减小,压强减小 C.幅度增大,压强减小     D.幅度减小,压强增大 本题考查中耳加压作用,见生理教材第260页。 内耳(耳蜗)功能的考点总结: 1、行波理论:振动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向耳蜗的顶部传播。声波频率越低,声波传播距离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位置越靠近蜗顶。越高则声波传播距离越近,最大振幅出现的位置越靠近耳蜗底部。故耳蜗底部受损主要影响高频声波。记着唱反调 2、耳蜗内电位 蜗管内淋巴电位:+80mv,毛细胞电位:-70 — - 80mv 毛细胞顶部沐浴在内淋巴液,毛细胞周围部在外淋巴液 故:毛细胞顶部膜内外电位差值为:160mv        毛细胞周围膜内外电位差值为:80mv    内淋巴液中正电位的形成是K+离子蓄积。钠泵抑制剂和缺氧,呋塞米等也能抑制钠泵,引起内淋巴液正电位不能维持,影响听力。 3、耳蜗微音器电位 耳蜗受到声波的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见波形和频率与作用的声波完全相同的电变化称耳蜗的微音器电位。实验证明耳蜗微音器电位是多个毛细胞在接受声音刺激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耳蜗微音器电位成等级式反应,电位随刺激强度变大而变大,耳蜗微音器电位无真正的阈电位,耳蜗微音器电位无潜伏期和不应期,不易疲劳,不发生适应现象。 4、毛细胞跨膜电位 静纤毛只要有0.1度的角移位就会引起毛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静纤毛朝向动纤毛弯曲时,出现去极化电位。 静纤毛背向动纤毛弯曲时,出现超极化电位。 (例题) 于耳蜗声波频率分析的行波学说,错误的叙述是(2012):(D) A.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均从基底膜底部开始 B.声波频率愈低,行波的传播距离愈远 C.行波的起点与终点之间有一个振幅最大的部位 D.高频声波的最大行波振幅出现在蜗顶部附近 声波频率越低,声波传播距离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位置越靠近蜗顶。越高则声波传播距离越近,最大振幅出现的位置越靠近耳蜗底部。 ①耳蜗微音器电位成等级式反应,电位随刺激强度变大而变大 ②耳蜗微音器电位无真正的阈电位 ③耳蜗微音器电位无潜伏期和不应期,不易疲劳,不发生适应现象。

(5/5) 平衡感觉

一、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 概述 前庭器官: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 功能:1、感觉人体头部位置及人体移动时的速度变化。 2、调节肌肉紧张,维持姿势平衡。 3、调整眼的运动,使人在运动时,眼仍能注视空间某一物体,判别体位方向和看清物体。 1)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 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都是毛细胞:有静纤毛和动纤毛。 2)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 半规管的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 ①当人体直立并以身体的中轴为轴心进行旋转运动时,水平半规管的感受器受到的刺激最大; ②当头部以冠状轴为轴心进行旋转时,上半规管及后半规管受到的刺激最大。 一、毛细胞的电生理现象

半规管的感受装置及适宜刺激感受装置:壶腹嵴中的毛细胞(顶部的纤毛埋植在壶腹帽中,动纤毛和静纤毛的位置相对固定) 适宜刺激:旋转变速运动 3、椭圆囊和球囊的感受装置及适宜刺激  感受装置:囊斑中的毛细胞(纤毛埋植在位砂膜中) 适宜刺激:直线变速运动 椭圆囊:水平方向   球囊:垂直方向    当水平面直线加减速运动时,因耳石膜的惯性便与纤毛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使一部分毛细胞兴奋,一部分则抑制。椭圆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头部水平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当垂直直线加减速运动时,因耳石膜的惯性便与纤毛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使一部分毛细胞兴奋,一部分则抑制。    结论: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头部垂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 转椅实验  匀速旋转与旋转突然停止 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角加减速运动。只有在旋转开始或停止时才形成刺激,匀速旋转时不形成刺激。 二、前庭反应 1、姿势反射

2、前庭器官的自主性功能反应(内脏反应)    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长的刺激,或前庭功能过敏时,引起心率、血压、呼吸、出汗、呕吐、眩晕等现象。 如:晕船就是船出现上下和左右颠簸摇摆使上、后半规管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导致。 3、眼球震颤   (1)概念:躯体旋转运动时眼球可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往返运动。(2)原因:半规管受到刺激而引起,可反射性引起眼外肌规律性活       动,从而造成眼球的往返运动 (3)分类:  水平方向:水平半规管受刺激  垂直方向:上半规管受刺激  旋转方向:后半规管受刺激 (4)过程(向左旋转) 开始旋转 慢动相:左侧半规管的壶腹嵴的毛细胞受刺激增强,而右侧相反,引起一些眼外肌兴奋而另一些眼外肌抑制,于是两侧的眼球缓慢向右侧移动 原因:前庭器官受刺激引起 快动相:当眼球移到两眼裂的右侧端时,又快速向左侧移动 原因:中枢进行矫正 匀速旋转:眼震颤停止 旋转停止:出现与旋转开始时相反的慢动相和快动相 (例题) 发生晕船反应时,受到过度刺激的感受器有(2008):(AC) A.上半规管    B.外半规管 C.后半规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