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樟林“红头船”码头重见天日

樟林“红头船”码头重见天日

时间:2023-09-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此时,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樟林,在清除河道淤泥、铲去地面厚土之后,古码头的青石板台阶展露真容,樟林古港得以重见天日。陈春声通过对大量的历史资料及遗存实物的研究后认为,樟林堪称是红头船贸易繁荣和潮人“下南洋”离乡的集体回忆。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近日接到发现樟林古港古码头遗址的消息后,迅速派出专家组到樟林指导工作,要求将古港迹地围闭保护,古石碑送到安全的地方放置,并继续进行人工挖掘使古码头更显完整。

古码头基本风貌保存较好。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文/图

“未有汕头埠,先有樟林港。”这里所说的樟林,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历史上,在汕头开埠之前,樟林港曾经是广东盛极一时的贸易大港。2017年2月26日,在深圳市南山文体中心大剧院,汕头樟林古港捧得“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的牌匾。而此时,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樟林,在清除河道淤泥、铲去地面厚土之后,古码头的青石板台阶展露真容,樟林古港得以重见天日。目前,相关的挖掘清理工作仍在进行中。

出土石碑佐证当年的繁盛

沧海桑田,如今的樟林已远离大海,更不是码头,但古港留下的河道还蜿蜒在潮汕平原。沿着324国道从汕头往福建方向,过了澄海东里镇不远处,就是樟林古港的所在地。东里镇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吴庆连介绍说,樟林古港是广东省目前重点打造8处古驿道的示范地区。

今年初,当地启动了保护修复工作,实施古港河清淤、古驿道拆违等工程,在清理河道两边环境卫生时,村里一名老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新兴街东门附近一处地方,很有可能是当年古码头遗址。

为避免挖掘过程中破坏码头原状,工作人员经过征求意见并反复论证,决定采用“机械加人工”的办法,由外到内进行挖掘。

“原来这处地方的废土一直堆积到河道边,有的地方覆盖的土层有1米多厚,在清运掉近80吨的废土杂物后,终于使古码头遗址‘重见天日’。”吴庆连高兴地说。从初步清理的情况看,古码头基本形状保存较好,部分石阶仍然完整。而更让人惊喜的是,2月17日还在码头最上面的石阶挖出一块古石碑。

广东历史学会会长、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历史学博士陈春声指出,这次发现的樟林古码头遗址应是嘉庆年间的古码头,这一发现更好地佐证了这里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地之一。

“红头船”满载浓浓的乡思

翻开樟林古港的历史,沧桑变换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樟林古港的旧址附近,当地政府建造了一座“古港碑”。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秦牧为其撰写了碑记。秦牧的祖籍恰好就是澄海东里镇,这里曾是他儿时玩耍过的地方。从秦牧的碑记以及众多历史资料来看,樟林港曾经是粤东第一大港,早在汕头开埠之前,清代康熙年间,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群众海外移民的需要,这一滨海村寨渐渐发展为一个海运港口,那时这里帆樯云集、货栈成行。红头船,即一种船头漆成朱红色、单桅或双桅、木材结构的大型帆船,从这里装载旅客和货物,北上直达天津、青岛等地以及海外的日本,南下出航暹罗、交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樟林港的繁盛,历时长达100余年。在频繁的商贸往来中,樟林港自然而然地成为粤东乃至毗邻诸省众多有志之士漂洋过海的起点。潮汕人习惯把出国谋生称之为“过番”。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潮汕地区“过番”的先侨,60%以上是从这里出发的,数量逾百万之众。陈春声通过对大量的历史资料及遗存实物的研究后认为,樟林堪称是红头船贸易繁荣和潮人“下南洋”离乡的集体回忆。

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近日接到发现樟林古港古码头遗址的消息后,迅速派出专家组到樟林指导工作,要求将古港迹地围闭保护,古石碑送到安全的地方放置,并继续进行人工挖掘使古码头更显完整。目前,相关工作仍在继续之中。

(深圳特区报汕头3月9日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