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亿年前至2亿年前,是中生代的三叠纪时期。恐龙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它们中有凶猛的肉食性恐龙,也有素食主义者——植食性恐龙。相信你一定很想认识它们吧?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叠纪,探索这个时期恐龙的奥秘吧!
黎明的掠夺者——始盗龙
始盗龙的生存年代非常早,大约在2亿2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恐龙之一。
外形特征
始盗龙的个头儿非常小,体长约为1.2米,大概跟现在的大型犬差不多,但它们后肢粗壮,前肢短小,是一种主要靠后肢行走的恐龙。始盗龙有5根脚趾,但是其第五根脚趾已经开始退化,变得非常小了。始盗龙手臂及腿部的骨骼薄且中空,站立时是依靠脚掌中间的3根脚趾来支撑全身重量的,后来它们的兽脚亚目子孙们都继承了这两个特征。
敏捷的猎手
始盗龙像身手敏捷的强盗。虽然我们不能精确地重现它们的攻击行为和捕食过程,但是从它们那轻盈矫健的身形就不难想象到,始盗龙能够急速捕杀猎物,而且它们的食物肯定不仅仅限于小爬行动物,说不定还包括某些哺乳类动物的祖先。
杂食性动物
始盗龙的前牙呈树叶状,这和植食性恐龙的牙很像,但是后牙却和肉食性恐龙的很相似,都长得像槽一样。这一特征说明始盗龙很可能既吃植物又吃动物。
恐龙ID卡
名称:始盗龙
身长:约1.2米
食性: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
生活时期:三叠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阿根
善于奔跑的艾雷拉龙
艾雷拉龙又名黑瑞龙,是最古老的恐龙之一,它们生活在三叠纪晚期。艾雷拉龙的第一块骨骼化石是被阿根廷一位叫艾雷拉的农民无意中发现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种恐龙命名为“艾雷拉龙”。
外形特征
艾雷拉龙体长大约5米,体重约为180千克,它们的头部从头顶往口鼻部逐渐变细,鼻孔非常小。下颌骨处有个具有弹性的关节,在它们张口时,颌部由前半部分扩及后半部分,因而能牢牢地咬住挣扎的猎物不松口。它们的四肢强健有力,但是前肢明显短于后肢,依靠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锋利的爪子。
行动敏捷
艾雷拉龙具有灵活的四肢,虽然它们前肢不及后肢肌肉发达,但是前肢上的三个向后弯的爪子可以灵活地抓住猎物。别看它们体形不大,但它们的骨骼纤细轻巧,这就让它们的动作变得格外敏捷,加上后肢强健有力,所以它们的奔跑速度相当快。
生活习性
艾雷拉龙主要捕食一些爬行类动物和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它们经常会用锋利的牙齿和爪子对付敌人和猎物。它们的头部特征与今天的某些蜥蜴类似,能够迅速发起攻击,加上灵敏的听觉、闪电般的奔走速度,它们成了那个时代最恐怖的捕食者之一。
恐龙ID卡
名称:艾雷拉龙
身长:约5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三叠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阿根
爪子很锋利的板龙
板龙出现在2.1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是著名的原蜥脚类恐龙,也是那时的欧洲区域最常见的恐龙之一。据考古学家们研究发现,它们可能是生活在地球上最早的植食性恐龙。
板龙趾骨骨架
吃素的“大汉”
板龙的骨架很结实,体长能够达到6~10米,体重5吨左右,较其他类似的动物要壮实许多。它们的头部比较小也比较坚固,脖子较长,和躯干的长度差不多。它们的颌骨上有很多树叶状的小牙齿,有助于撕咬植物,它们还有像鸟类一样的嗉囊来帮助消化,能从植物中汲取足够的营养,这些特征表明板龙只以植物为食。
灵活的趾
板龙的前足上长有可以向后弯的灵活的趾,这表明它们能够依靠前足和前足的趾行走,就像靠着后足和后足的趾行走一样。但是它们的前足明显比后足短,所以一般认为它们是依靠后足站立,而靠灵活的前足抓取食物,送进嘴里。它们的拇指上还长着一个又大又锋利的爪,是防御时用来戳刺敌人的武器。
结群生活
板龙是一种结群生活的恐龙,就像现在的河马和大象一样,这对它们防御敌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们通常在银杏、苏铁等裸子植物形成的森林中出没,那些多汁的嫩叶就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三叠纪时期动植物种类不多,板龙没有什么天敌,这让它们成了当时地球上最庞大的动物。
恐龙ID卡
名称:板龙
身长:6~10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三叠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欧洲西部
耐旱的腔骨龙
腔骨龙是我们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恐龙之一,它们生活在三叠纪晚期,多分布在北美洲地区。
腔骨龙化石
外形特征
腔骨龙体态娇小,成年腔骨龙一般身长2~3米,头看起来又窄又长,长着尖尖的嘴巴和长长的牙齿。牙齿像剑般锋利,并向后弯,前后端有着小型的锯齿,是标准的猎食性恐龙的牙齿。腔骨龙前肢短小,后肢修长,远看上去有些像大型的鸟类,但是它们可以很好地用双腿站立,这一点除了与它们臀关节的特殊构造有关,还与它们的长尾巴的不寻常的结构有关系。当腔骨龙快速移动时,尾巴就会成为它们的舵或平衡物。
耐旱的腔骨龙
在到处是荒漠、生存环境恶劣的三叠纪,腔骨龙曾称霸一时,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只需要很少的水分就可以生存。因此即使一年有9个多月不下雨,它们也能在干旱的环境下很好地生存下去。这一优势与它们独特的身体结构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哺乳动物是需要通过排尿来排除体内部分废弃物的,但腔骨龙却不同,它们像鸟类一样,能够以尿酸的形式不借由水分排出毒素。这样,腔骨龙就不会因排泄而失去更多的水分,所需要摄入的水分自然也就少喽!
空心的骨头
之所以将其称为腔骨龙就是因为它们的骨头是空心的。除了头部外,它们身体其他部位的骨骼也是如此。骨骼轻巧的最大好处就是行动敏捷,在环境恶劣、恐龙稀少的三叠纪,它们凭借得天独厚的身体优势,游刃有余地适应了捕猎生活,并依靠机敏和速度称霸一时。
恐龙ID卡
名称:腔骨龙
身长:2~3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三叠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美国
团结的瓜巴龙
瓜巴龙化石被发现于巴西南里约格朗德州,命名于1999年,命名者是约瑟·波拿巴和他的同事。瓜巴龙生活在三叠纪晚期,属于较早期的肉食性恐龙。
外形特征
瓜巴龙的上颌骨要比下颌骨发达许多,而且上颌骨的前端是向下弯突的。它们的牙齿比较粗大,眼眶也很大。这些特征都显示了瓜巴龙身上带有早期恐龙较为原始的一面。
生活习性
瓜巴龙的体形属于小巧型的,所以古生物学家推测它们应该是一种很善于奔跑的恐龙。同时因为身体小,它们也应该是一种群居的恐龙,而且很善于团队狩猎。
恐龙ID卡
名称:瓜巴龙
身长:不详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三叠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巴西
肉食专家
瓜巴龙与同时代的艾雷拉龙、始盗龙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所以它们在某些身体特征方面已经拥有了和后来出现的各种食肉恐龙一样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们的耻骨已经不是很大了;下颌中部已经没有植食性恐龙应该具有的那种额外的连接装置了。
早期的大个子——里奥哈龙
里奥哈龙是一种植食性原蜥脚类恐龙。它们生活在三叠纪晚期,是里奥哈龙科的唯一物种。其化石是约瑟·波拿巴在阿根廷里奥哈省发现的。
外形特征
很多科学家都认为里奥哈龙的近亲应该是黑丘龙,因为它们身上有很多特征是一样的,特别是体形和四肢结构。里奥哈龙的体形比较大,一般体长在10米左右,头部相对较小,有着长而细的脖子,前后肢长度差不多,粗壮有力,尾巴细长。里奥哈龙的牙齿呈叶状,有锯齿边缘,在上颌的前方有5颗牙齿,后方有24颗,这些能够帮助它很好地咀嚼植物。
特别的骨头
里奥哈龙身躯庞大,四肢粗壮有力,但是它们不是很重,这是因为里奥哈龙的脊椎骨是中空的。中空的脊椎骨起到了减轻重量的作用,减少了四肢的负荷,使四肢能够支撑起庞大的身躯。除此以外,它们的荐椎骨也比较特别,大部分的原蜥脚类恐龙都只有3节荐椎骨,但里奥哈龙不同,它们的荐椎骨多出1节来,共有4节。
生活习性
里奥哈龙的前后肢长度差不多,所以它们是以四足行走的方式缓慢地移动的。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它们缓慢地挪动身躯,低头啃食各种蕨类植物。因为身形庞大,所以里奥哈龙必须用四肢来支撑身体的重量,无法只以后腿支撑站立。
恐龙ID卡
名称:里奥哈龙
身长:约10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三叠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阿根
以星座命名的南十字龙
南十字龙生活在三叠纪晚期,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恐龙之一,属于肉食性兽脚类恐龙。
名字由来
南十字龙化石是1970年在巴西南部的南里约格朗德州发现的,因为南半球发现的恐龙极少,因此人们便根据只有在南半球才可以看见的南十字星座为其命名。
外形特征
南十字龙是一种体形比较小的恐龙。它们的身长只有2米左右,体重约30千克,长 上长着整齐的牙齿,像鸟腿一样细长的后肢有助于追逐猎物。它们的尾巴不长,大约只有80厘米长。但是与较晚期的蜥脚类恐龙比起来,它们的尾巴已经算是较长的了。它们只有两个脊椎骨连接骨盆与脊柱,这明显是一种原始的排列方式。
化石研究
已发现的南十字龙的化石并不完整,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古生物学家根据挖掘出的不完整的脊椎骨、后肢和大型的下颌化石,推测南十字龙前肢长有5根手指,后肢有5个脚趾,重建过的下颌骨头还显示出了它们具有滑动的下巴关节,可以让下颌上下左右地自由移动。这表示南十字龙可以将较小的猎物沿着向后弯曲的小牙齿往喉咙后方推动。
恐龙ID卡
名称:南十字龙
身长:约2米
食性:肉食性
生活时期:三叠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巴西
尾巴与身体等长的皮萨诺龙
皮萨诺龙又叫比辛奴龙或皮萨龙,它们生活在三叠纪晚期,活动区域一般在今天的南美洲地区,属于植食性鸟臀目恐龙。
外形特征
皮萨诺龙是一 种小型恐龙,身长大约1米,身高大约30厘米,体重一般不超过10千克。它们的脖子较短,长有四肢,但前肢明显短于后肢,而且没有后肢发达,尾巴与身体的长度基本相等。
生活习性
皮萨诺龙是已知最原始的鸟臀目恐龙,也是植食性恐龙。它们的主要食物是蕨类和低矮的树叶等。由于发现的化石并不完整,所以目前人们对皮萨诺龙的认识十分有限,关于它们的其他信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
恐龙ID卡
名称:皮萨诺龙
身长:约1米
食性:植食性
生活时期:三叠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点:阿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