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是存量
人们常常以传统的惯性思维方式,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和变化。视野决定境界的高低,智慧决定境界的大小,心智决定境界。
庄子曰:“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这里庄子重点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对有用与无用难以分清。当一个人的思维局限在某一个狭窄空间时,人们往往想的是眼前的价值,很难用一种浮想与天地间的发散思维认识事物。有多少人能知,系瓠于身能浮游江湖之间,如果不懂得物理上的浮力,那有这种想象力。人的视野境界在特定的环境中有着特定定势,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象庄子一样,心系万物,万物融心。
事物的价值有时不是境界决定的,有机遇,有巧合,当然也有视野和境界的问题。
人只要有大境界,大智慧,就无所不能,就懂得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卖皴药之人有大境界吗?充其量也只是懂得皴药的妙用而己。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不需要多少境界,即使需要境界也是一种实用的,小框框型的就够用了。一个家庭主妇需要有这种境界吗?所以大必不要为没有大境界而惊慌失措。
当然境界的高低不仅仅是一种视野,有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大境界者在遇到事物时,可以站得高看得远,不易被小事缠身,大事迷惑。有大境界、大智慧的人,在处理婚姻、家庭等难断的生活琐事中,也会显得睿智。
当习惯于享受着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就很少有人想着能换一种生活方式,感受一下另外一种生活空间和色彩。大部分人在一个工作岗位人一干就是一生。
人的视野和境界的高低其实也要有个度,不是越高越好,经常有人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道理。人的一生,理想是需要远大的,没有理想的人一定不会走出悲痛,但有理想的人不一定能走向快乐。“过犹不及”就是讲一个度的问题。视野和境界要有一个度,看问题有时不能看得太远。
要知道人生实际上是个圆,就像地球一样,从生到死,从物理学上来说做功为零,因为矢量为零,从起点到终点。所以有人到死的时候总说一句,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从结果来看,人和人在人世的道路上,方式都是一样的。
庄子也许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他对生死看得很轻很轻。成功的境界观是多少,我认为理想与你期望值基本一致时,你的视野所触及的范围,就是你的视距,和境界的边框。
庄子是个大智若愚之人,心中清晰但不说,但这并不像于丹教授所说的,庄子不教给我们小技巧,任何智慧、大境界都是从细节开始的,从生活的技巧开始的,如果没有这种细节和技巧,庄子也不可能懂得“五石之瓠而有其用”,不皴之药能助吴国取得大胜。
智慧是小技巧积累而成的,大境界是小境界点缀起来的。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等的。只是每个人的视野不同、利益观不同,所处的地理空间不同,所以人就分出大千世界,千姿百态。
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实际上是一种心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心境的话世界很可能早就消亡了。庄子的辩证法比马克思的二分法可能更适用于中国人。
信息时代很多的概念都要重新界定,很多的理论都要重新审视,就像牛顿第一定律一样,在宏观世界中它还算作理论,但要在微观和超宏观中还能算作理论吗?爱因斯坦经常用他的相对论来看空间,来看距离,来看速度,换一种角度,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如果爱因斯坦用广义和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来看看境界,那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相信任何门学科,既是理论又是方法。“有用”和“无用”用爱因斯坦相对论来解释可能更科学。试想一下,如果用量子力学非线性、跨越式、量子纠缠解释庄子的《逍遥游》会有什么结果。在今天的时代没有最好的,也没有惟一的。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只能把自己放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中才能说。
人生在世,有用和没用都是自己给自己界定的。其实成功者和失败者都是沙子,只不过成功者善于把自己的沙搅在清透的水中洗涤,而失败者只会抱怨自己,不会用心智去改变自己。
人生关节点就那几步,很多人难过这个坎,这受境界、地缘、机遇等制约,但成功者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知难而上,有一种心智,有一种创新能力。
生活到处充满着有用与无用,就看我们的生活基轴是什么,父母对子女是有用的,金钱对生活是有用的。一旦人不为吃穿住愁心,那我们就为精神和生活质量忧愁。钱多的人不见得是幸福的人,钱少的人不见就是困苦的人。晚上我散步时经常看到那些为生活奔波一天的人们,在露天炒几盘小菜,喝一盅小酒,惬意而又快乐。
李白,我又称李诗仙,是我们李家的怪客。李白也有得意的时候,做官时用儒家的一套哲学支撑自己,醉卧长安。虽不愧皇帝,不愧父母,但官场上的污垢他还是有所染。一旦失意时,李白就用庄子之心来飞扬自己。“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时候的李白之心是无所羁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