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名:《漂浮的城市》
作者:赵无极
尺寸:46×55 cm
画作材质:油彩 画布
创作年代:1954年
1954年是赵无极转向抽象绘画至为关键的年代。在此之前,赵无极受到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的启发而找到线条与符号的神秘魅力,他扬弃了西方传统的三度空间描绘技法,反而开展了另一种悠远的诗意空间。而这样超越形体之上的意境追求,无疑唤醒了赵无极童年时期,在袓父赵绍甫殷殷教导之下所奠定的深厚国学修养,促使他在西方的绘画脉络之中,融入了蕴藏于自身精神内的东方文明哲思。
赵无极对于中国上古时期的甲骨文与青铜器纹刻的探索为他带来丰饶的创作养份,这些上古文字与符号是古人处于天地之间,观照自然万物与无形现象,提炼而出的智慧结晶。于是,赵无极从克利时期运用线条勾勒有具体形状的花草树石与人物,到拉开视角着眼于宏观的城市、自然界、以及流动于其间的混沌力量,再一次蜕变。然而,与其说赵无极经由研究甲骨文而领略了符号式的造形之美,倒不如说他从中顿悟了造形与自然力量之间的联结,发现了一个令他更为着迷的世界。这个世界无形却充满力量,难以驾驭却更为宏大且丰富,而这样缺乏具体形象的认知领域,又呼应了二十世纪西方艺术的抽象趋势,终于在赵无极的笔下汇聚,形成一股融汇东西方精神的璀璨旋律。
作于1954年的《漂浮的城市》正是赵无极走出克利的影响而形塑出个人独特语汇的转折之作。泛着金铜色调的天地之中,细腻铺陈出神圣而典雅的文明气质,朝向画面中央凝聚的线条仍保留克利式的清晰纤细,却也已然透露那有如铭刻般的刚劲力道,显现出赵无极自甲骨文提炼而出的形式美学,而闪烁的光芒穿越浓厚的金铜、黄褐色层,间或透出互补的蓝色调,散发优雅的光采,衬托出接近画面中央的一抹银白,成为视觉焦点。于是,充满律动的线条与深浅有致的色层,谱写出无法界定、幻化万千的诗意空间。在此,线条已经不再如先前的作品般勾勒出具体的形象,而是消融为抽象的结构,或许仍旧隐约暗示着蜿蜒的街道、错落的建筑、以及迎向天际的尖塔,却也同时揭示了另一层超越于形体之外、关于自然界与人间意象的领悟。经由线条的凝聚与扩散,以及跳跃于其间的光影,《漂浮的城市》透过感受性而非具体言说,传达了生气勃勃的城市形廓,并开启无尽的想象。而艺术用在此作中精采地运用古典的金铜色调,焕发出神圣、典雅的气质,也预示了他在1960年代最为辉煌而受赞扬的金铜色调抽象绘画。
创作《漂浮的城市》之时正值33岁的赵无极,从初抵巴黎时深怕落入「中国趣味」的快捷方式而刻意回避东方元素,到发掘东方文化深刻的底蕴并注入创作之中,为我们开拓了新的艺术视野。他曾说:「我在画中力求自由的空间关系,我的视点是像国画中那样移动的多视点。」离开了东方,反而使他深入了东方,在东西文化的交会、冲撞与回旋之间,迸发出无比的创作能量,透过密集的转化与蜕变,形塑悠远深邃的赵式风格。他认为「绘画应让人以另外一种眼光看事物,以绘画的观点看事物」,因而努力地「创造一种不受题材限制的语言」,正如《漂浮的城市》诗意地展现一种关于居住、关于群体、关于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无尽想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