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的差异
有关两性心理差异的论述最早可见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献,但最早的心理学研究则是1903年汤普森用一系列量表对两性的心理特征长达几年的测量,以及他的专著《两性的心理特质》。他的研究被称为有关两性心理差异的第一个全面的研究。
麦科比和杰克林(1974)总结了有关两性心理差异的1600多项研究,归纳出两性在4个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语言能力上,女孩优于男孩。研究表明,在学前期和学龄早期,两性的言语能力相近,但从11岁开始,两性在此能力上就开始分化,女孩言语能力的发展快于男孩,在包括接受性和创造性言语任务及需要高水平言语能力的任务上,女孩的得分均高于男孩。
在空间知觉能力上,男孩优于女孩,这在青年期或成年期均十分明显。研究表明男性在此能力上的优势从13岁左右开始增长,在分析性知觉能力和非分析性知觉能力上均优于女孩。
在数学能力上,男孩优于女孩。在早期数概念的获得及小学代数能力的掌握上,男孩和女孩不存在差异。但从12岁开始,男孩数学能力的增长明显超过女孩。
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大的身体侵犯性和言语侵犯性,这种差异在2—2.5岁儿童玩社会性游戏时就表现了出来。
麦科比和杰克林还发现两性在触觉敏感性、焦虑和害怕、活动水平、竞争、支配性和扶助幼弱行为上也可能存在差异。但这些方面的研究结果较不一致。
遗传因素是形成两性差异的一个原因,环境因素是形成两性心理差异的另一原因,也是决定性的原因。比较文化研究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抚养方式,可以扩大、缩小甚至消除空间知觉上两性的差异。侵犯性行为则可以模仿他人学到。在社会行为上,两性心理差异主要表现为性别角色行为。性别角色行为的获得是社会因素的作用及个体学习的结果,其过程极其复杂。
目前一般有3种理论:
模仿说:强调性别角色行为是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得来的。在儿童早期,尤其是学前期,父母是儿童的抚养者,和儿童的接触最多,因此,他们最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在模仿过程中,儿童较多地接触与自己性别相同的父亲或母亲,因此通过模仿便获得了与其性别相符的行为。模仿说接受了精神分析理论“自居作用”的概念,认为儿童把与父亲或母亲认同的趋势泛化到其他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从而就把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作为模仿的榜样。通过模仿学习,儿童获得了某些性别角色行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研究发现儿童并不较多地接触与其性别相同的父亲或母亲和其他的人,也不是有意识地选择与其性别相同的榜样,而是随机地选择榜样,并且儿童典型的性别角色行为并不与其所接触的成人榜样的行为相似。因此,模仿说不能解释全部性别角色行为的获得。
强化说:强调父母以及其他社会化媒介对两性儿童所施加的不同的社会化,直接形成了两性性别角色行为的差异。父母按照自己性别角色的定型,对两性儿童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压力,有区别地对待男孩和女孩。当儿童作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时,便给予表扬和奖励,当作出与性别不相符的行为时,便给予批评和惩罚,从而使儿童形成了性别角色行为。研究表明,父母在儿童早期确实限定了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并直接地指导儿童掌握这种行为,最明显的如他们为男孩和女孩准备不同的服装和提供不同的玩具。但是研究也表明,除了服装、玩具等特别限定的领域,在其他领域,父母对两性儿童所施加的社会化影响是十分相似的,并无明显的差异。因此,强化说也只能解释部分性别角色行为的获得。
自我社会化理论:是科尔伯格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典型的性别行为并不是儿童通过模仿同一性别榜样的行为获得的,而是起源于儿童有关男女性别角色的观念。随着认知的发展,儿童逐渐形成了“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观念,并且当理解他自己的性别及其含义后,就努力使其行为与他的性别角色观念相符。他的观念可能只有很少是来自于对父母的观察,他作出的概括不是指模仿的行为,而是从许多来源归纳出来的信息的概括。儿童有关性别角色的观念受其认知水平的制约。因此儿童性别角色的观念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发展改变,他采取的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也随之改变。自我社会化理论能有效地解释性别角色行为的改变,但不能解释性别角色行为最初的获得。总之,只有把模仿说、强化说和自我社会化理论结合起来,才能解释性别角色行为的获得和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