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什么讨论跳到“抽象

为什么讨论跳到“抽象

时间:2024-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我竟然停止了对分词的讨论,跳到编写“抽象、归纳、找规律”程序。为什么我称“以数学计算为主导的选择”为“傻识别”呢?这就要回溯到我的“模拟意识程序”。于是一批记录就这样产生,那就是:这样的一连串的字符串,是“抽象、归纳、找规律”程序运行时,“模拟意识程序”的历史记录的一小部分。在实现“抽象、归纳、找规律”程序后,人们还可以看到,“学习分词程序”中的“分词操作”功能变了,它转变为“分操作”了。

在我给出学习分词程序后,人们或许希望我继续解决分词程序遗留下的问题。然而我竟然停止了对分词的讨论,跳到编写“抽象、归纳、找规律”程序。

这难道是我在研究中不能坚持如一,不能一追到底?非也!

当我决定把进一步的分词权交给语义识别处理后,我就不再从“分”的角度考虑对言语活动的模拟了。我考虑的是,如何让思维活动介入到语义识别中去,这样才不会出现以数学计算为主导的“傻识别”。

为什么我称“以数学计算为主导的选择”为“傻识别”呢?这是因为,真正的语义是计算不出来的。任何计算方法都回避了“语言传达语义”的实质,想用不懂语义的方式对多种分词进行选择,因此它就是一种不懂语义的“傻识别”。

而要真正理解语义,没有思维是不成的。传统的思维理论又只有推理机、专家系统这两样,都不理想。为此我必须找出一些全新的思维方式,以完成语义识别。于是我就暂时放开分词问题,“跳向”对思维的研究。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编写“抽象、归纳、找规律”程序。

我在“跳向”一词加了引号,其实我并不是突然地去跳,我还是在“学习分词程序”的基础上开始对思维的研究的,还是保持了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只是没有按人们希望的方向去连续而已。

人们可以看到,我在“抽象、归纳、找规律”程序中处理的语句,都是与分词相关的语句。这不是巧合,而是由于,这些语句都是从“学习分词程序中产生的语句”。

人们可能奇怪:“学习分词程序”只能产生分词结果,怎么会产生“抽象、归纳、找规律”程序中要处理的语句?

这就要回溯到我的“模拟意识程序”。(不熟悉者只看下面的结论)在那里我的“模拟意识程序”的一部分是记录程序活动的历史

如果“学习分词程序”不与“模拟意识程序”相结合,那么它就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分词程序”。但是它一旦与“模拟意识程序”相结合,它就要在“模拟意识区”的“历史记录区”中记录下自己的活动情况。于是一批记录就这样产生,那就是:

我用“分词操作”从“我是一个中国人。”中找到了“中国”。

我用“分词操作”从“我是北京人。”中找到了“北京”。

我用“分词操作”从“我爱研究人工智能。”中找到了“智能”。

我用“分词操作”从“人工智能是一门计算机科学”中找到了“科学”。

我用“分词操作”从“姐姐去台湾旅游。”中找到了“台湾”。

我用“分词操作”从“爸爸来了”中找到了“爸爸”。

这样的一连串的字符串,是“抽象、归纳、找规律”程序运行时,“模拟意识程序”的历史记录的一小部分。当然,由于简单的“模拟意识程序”还不能真正的用这些语句表达,这些语句都是我为“模拟意识程序”代劳的。但是当“模拟意识程序”复杂到会表达时,它一定会写出这样的语句。

在实现“抽象、归纳、找规律”程序后,人们还可以看到,“学习分词程序”中的“分词操作”功能变了,它转变为“分操作”了。

这种转变预示了更多的思维操作,会按“抽象、归纳、找规律”程序的样式生成。而我们的语义识别也不可能是“傻识别”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