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段锦渊源于西汉
传说八段锦出自八仙中的汉钟离,是由吕洞宾把画刻在石壁上而得以流传。
1972年我国考古学家在发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时出土了一幅两千一百年前的导引图,共描绘了四十几个动作姿势。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不难看出,至少有四幅图势与八段锦图势极为相似。因此,可推断它与后世流传的八段锦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早在南朝梁代陶弘景就有著写,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导引资料进行整理的辑录专辑《养性延命录》中,就总结概括了魏晋以前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其《导引按摩篇第五》中有五势分别与清末定型的八段锦中的五组动作一一对应相似,可以推断《养性延命录》最早记载了与立式八段锦动作相似的功法雏形。且该书中的叩齿、咽津等动作也被后世流传的十二段锦、十六段锦等功法所吸收。也因此,八段锦的形成与《导引图》以及《养性延命录》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2 八段锦形成于宋元
“八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宋代。北宋洪迈在他的《夷坚志》中就论述道,“在宋政和七年之前,民间早已流行一种‘虚吸按摩’的八段锦”;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刊行的晁公武撰写的《郡斋读书志》中也载有题为“吐故纳新之诀”的《八段锦》一卷。
北宋蒲虔贯的《保生要录》中曾记录有5个动作类似立式八段锦功法,如“两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与“左右开弓”相似;“两手双拓如拓石法”与“两手托天”相似等等。这一时期没有八段锦或导引诀的名称,亦没从其他导引术中独立出来。
后世流行的八段锦功法包括立式和坐式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的动作雏形均见于南宋曾慥所著的《道枢·众妙篇》,这与明清时期流行的八段锦功法相比,宋代的这套功法已经涵盖了大部分技术动作,并且突出了编排意图。不同之处在于:宋朝动作只有七势,且其中有六势与后世八段锦动作相似,但没有形成歌诀也尚未将此功法冠名为“八段锦”。
以歌诀的形式记载的该功法套路最早出现在宋元时道人托晋人许逊所编的《灵剑子导引子午诀》中,口诀形式易于流传和记忆,在八段锦功法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是八段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由于南宋时内丹术盛行,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的际遇更是促使道教在元代极为兴盛,坐式八段锦就在道教盛行的这一社会背景下作为一种修炼功法应运而生,并首次以文字记述流传。
3 八段锦发展于明清
“八段锦”的正式命名出现在,光绪初由梁世昌刊出的《易筋经图说》附录中,自此开始把一直被古人称作“引导诀”的术势正式冠以“八段锦”之名,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定型立式八段锦动作歌诀的最早文献记载,在语言上完全歌诀化,成为了后人习练立式八段锦的范本,影响深远。
这时的口诀内容与现代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口诀内容完全一致,只是第六句与第八句口诀的顺序相反。由于人们对该套功法动作的理解不同,使得该套口诀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南北两派,南派以立式为主,动作柔和缓慢,故被称为“文八段”;而北派则以马步为主,动作刚劲有力,被称作“武八段”。此外,一般人们又将该套功法称为“动功八段锦”或“立八段”,以区别于明代《活人心法》中刊载的“坐势八段锦”。
而在明初出现了一套与立式八段锦不同的新八段锦,其特点为全采取坐势,所以称作“坐势八段锦”。坐势八段锦最早见于明初朱权所撰的《活人心法》中,其中八法分别为“叩齿集神法、摇天柱法、舌搅漱咽法、摩肾堂法、单关辘轳法、双关辘轳法、托天按顶法”和“钩攀法”。关于坐式八段锦,明戏曲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之三《延年却病笺》(下)中也有所记载。与《活人心法》所载相比,“八段锦导引法图”中每个图势后都附有动作要领,更加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功法动作,促使《延年却病笺》所载的版本迅速盛行;此外,元末明初人冷谦撰写的《修龄要旨》,明末清初医学家曹无极所著的《万育仙书》,清康熙时期,冯曦所编著的《颐养诠要》等载有坐势八段锦的图书的大量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坐式八段锦的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由于八段锦的广泛流行,养生家们在习练之余,结合个人的体会,对功法重新进行了编创,衍生出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八段杂锦等功法,本质上这些功法仍以坐式八段锦为主体,是该功法在流传中的变形。
十二段锦原名为八段锦,即所谓的“坐式八段锦”,动作有十二节,所以命名为“十二段锦”。该功法包括动、静二功,动功包括鸣天鼓、攀足等,静功包括入静和存想。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徐文弼撰写的《寿世传真·十二段锦歌》一书中。清代载有“十二段锦”内容的图书大量刊行,如潘蔚编《卫生要术》、冯曦著《颐养诠要》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十二段锦”的流传。
而十六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养生家冷谦撰写的《修龄要旨·十六段锦法》一书中。该功法也是在八段锦的基础上吸收和提取了“老子导引二十四式”“婆罗门导引十二式”和“钟离导引法十八式”等精华所创。该功法动作仍以坐式八段锦为主,由抱项、按项、鸣天鼓等十六组动作组合而成。
4 八段锦在近现代的发展
自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体育也逐渐传入我国,包括养生术在内的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强烈的冲击,面临严重的挑战。“气功”一词在古代养生文献中虽偶有提及,但尚未形成一种专业术语。1953年河北人刘贵珍在传统导引吐纳功法“内养功”基础上,创立了“气功疗法”。1957年,刘贵珍编著的《气功疗法实践》和《内养功》先后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气功”一词迅速盛名,成为涵盖传统导引术、武林内功以及现代人所推崇的类似于健身功法的代名词。与之相较,“导引术”这一名称则被人忽视,导引功法被归类于现代气功之“动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常重视,八段锦也迎来了自己的短暂春天。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民体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由卓大宏、唐豪、马凤阁三人编著的《八段锦》,共计整理出4套八段锦动作,前三套为立式八段锦的动作,第四套是安徽医学院马凤阁整理的坐式八段锦。随后又组织编写小组对传统八段锦进行了挖掘与整理。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提倡,习练八段锦的群众逐年增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八段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进入我国大专院校课程。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八段锦的理论,促进了八段锦的推广与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气功”曾一度在社会上非常流行。一些图谋不轨的人利用这股“气功热”,假借“人体科学”之名,愚弄群众,混淆视听,大搞“特异功能”等封建迷信,借助“发展气功、促进健康”之名骗取钱财。更有甚者利用这股风气组建带有政治色彩的邪教组织,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隐患。最终在这场沸沸扬扬的“气功热”中,浓缩中国传统养生术之精华的导引术被忽视与冷落,而反科学、反文明的标榜诸如“意念传功、带功报告”等之类的东西却被大肆宣传。
在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为防止人们陷入“外气治病”的迷信,区分气功的作用,“健身气功”,在宣传科学的健身这一背景下被提了出来。1996年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更是将气功分为“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两大类。
5 八段锦在21世纪初的发展
2003年,经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批准立项,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开展“1568”(即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和八段锦)重要科研课题的研究和编制。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标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编创了4种健身气功,让民众放心锻炼、科学锻炼、健康锻炼。其中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以其简单易学、动作舒展大方深受群众的喜爱,据调查显示,该功法最为普及,最受欢迎。
2007年,为了挖掘与整理更多我国优秀的传统健身功法,使练功群众有更多的选择。在原先四种健身气功功法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着手进行健身气功新功法的创编。历时两年多,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又推出了健身气功·十二段锦等五套新功法。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在继承原功法不同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加强了颈、肩、腰和腿部的动作,形成一套依次由头、颈、肩、背、腰、上肢、下肢、胸腹部的顺序进行全身性锻炼的坐式功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该功法是对坐式八段锦的继承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