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时间:2024-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创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和创建于1903年的震旦学院。1952年10月25日,华东化工学院成立暨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在江湾校址举行,并确定10月25日为校庆日;校名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亲笔题写;30日,奉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通知,华东化工学院校印正式启用。学校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高等教育管理局,由其代表中央高等教育部负责领导。同月,学校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创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沪校前身)和创建于1903年的震旦学院(震旦大学前身)。

华东化工学院

1952年7月8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央教育部决定创建华东化工学院。


1952年10月13日,华东化工学院成立通告(载《解放日报》)

1952年8月11日,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会议室召开关于学校创建工作的座谈会,会上宣布:①学校定名为“华东化工学院”,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5所高校的化工系合并而成,校址位于上海市江湾平昌街(现政法路195号)原同济大学理学院;②成立由以上各合并学校化工系主任、一名教师和一名学生代表组成的建校筹备小组(后改称建校委员会),并请华东师范大学的邵家麟、同济大学的程振远也参加,邵家麟、苏元复为负责人,筹备小组暂在大同大学办公,受华东区高校院系调整委员会领导;③有关系科的设置的事宜。8月12日,建校筹备小组在大同大学召开第一次会议;13日,各组成员赴同济大学理学院作实地察看;14日,各组正式开始办公。暑假期间,除了五校化工系师生外,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的教师也调入学校工作。9月23日,上级任命余仁同志为学校政治辅导处主任(后出任首任党委书记),负责党的有关工作。10月起,系、专业教研组、教学小组、实验室相继成立。至10月下旬,注册教职工272人,各校转来学生449人,新招学生272人,其中交通大学调来教师28名、学生100名,调入师资数量位其它各校之首;大同大学调来教师17名、学生163名、职工42名,调入学生和教职工数量居五校之首。

1952年10月25日,华东化工学院成立暨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在江湾校址举行,并确定10月25日为校庆日;校名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亲笔题写;30日,奉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通知,华东化工学院校印正式启用。至此,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诞生。1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著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张江树教授出任首任院长。11月15日,成立基本建设委员会,余仁任主任委员,负责新校址选择与校舍基建工作。建校伊始,教学科研机构设有无机物工业系、有机工业系、化工机械设计系3个系,并设5个实验室和矽酸盐工学、无机物工学、燃料化学工学、有机染料及中间体工学、化学生产机器及装备工学5个本科专业,以及玻璃、硫酸、食盐电解、皮革、工业分析5个专修科,还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生产机器及装备、工业化学、高等数学、马列主义、物理、体育等13个教研组;各教研组、教学小组包括各实验室的主任、副主任,大多数由教授担纲。学校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1953年底改为华东行政委员会)高等教育管理局,由其代表中央高等教育部负责领导。


毛主席签发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张江树通知书

1953年3月,学校开始新建梅陇校区,占地610.2亩(该校区现称徐汇校区,占地868.8亩)。

1953年8月,工业分析专修科调整去浙江大学。9月,山东工学院化工系调整并入学校。

1953年7月24日,根据中央高等教育部的文件指示,学校开始外派留学生,培养专业人才和教师。同年,学校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制药工学专业。

1954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调干生。

1954年7月,迁址梅陇,当年投入使用各类建筑约3.85万平方米。

1954年9月,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整并入学校。至此,学校历经“七校”学科整合。

1954年10月,学校从江湾搬迁至梅陇。江湾原址后几近易主,现为上海开放大学总部。

1954年12月4日,苏联专家阿赫米托夫和威吉来校作短期讲学。这是外籍专家首次来校讲学访问。

1955年9月,根据高等教育部、卫生部和轻工业部1954年底的决定,历时数月筹备,中国第一个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在学校诞生,开创了中国自己培养抗生素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先河,也是国内最早将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专业。同月起,学校全部专业按照苏联办学模式,本科学制由4年改为5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

1955年10月29日,学校举行了首届体育运动会。

1956年2月24日,苏联专家尼·米·米德维捷夫来校任教,为期一年,他是首位来校长期讲学的外籍专家。在1954~1960年间,先后有耐火材料、无机物、染料化学、矽酸盐、化工机械、制药、炼焦、化工原理、抗生素、有机化学、合成橡胶、石油加工等方面的数十位苏联专家来学校讲学和工作过,也是学校师资的组成部分,对师资队伍建设有很大帮助。

1956年7月,学校创办夜大学,设无机物工学和化学制药两个专业。同月,高等教育部实行体制改革,学校归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


校史沿革

1956年7月,沈尧曾在学校完成本科学业,准予毕业,并被学校选送到东德继续深造。通过5年的努力学习,沈尧曾于1961年9月5日获东德洛伊纳-梅泽堡技术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华理学子中的第一位博士生

1956年11月,学校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获准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相当于硕士研究生)。同月,学校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7年10月29日,学校与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及莫斯科化学机器制造学院建立对口联系。这是学校与国外建立校际合作之始。

至1957年底,学校专业几经调整和增设,为3个系9个专业,其中无机工业系设无机物工学、硅酸盐工学2个专业;有机工业系设燃料工学、有机染料及中间体工学、化学制药工学、抗生素制造工学、重有机合成工学5个专业;化工机械系设化工生产机器及设备、化学工程学2个专业。

1958年7月17日: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市科技跃进展览会上,参观学校的展出部分,并赞许学校的科研成果。

1958年“大跃进”开始,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数也大幅度攀升,新增了电化学工艺学、稀有元素及扩散性元素、物理化学工程(内部称放射化工)、高分子化合物、石油及天然气开采、石油及天然气工艺学、石油及天然气机械、化学生产工艺学过程自动化调节、工业热能学9个本科专业,并新设3个专修科专业等。同年9月,根据国家建设需要,首次招收工农预科。由于新设专业的量大,1958年秋季全校共招收各类新生2034名。

1960年,根据中央教育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的要求,学校继1959年成立第二无机工业系,又新增了海水化工、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化学、数学、辐射化学、放射化工机械、塑料工学、合成橡胶工学8个专业。至此,学校计有26个专业。在教育部、二机部的指示下,学校1960年起还先后承担了有关紧急任务,在有关专业中设置了“同位素分离”专门化、“萃取剂(提炼铀所需的)”专门化、“离子交换树脂(提炼铀所需的)”专门化、“菁染料合成(军用高空航拍器材)”专门化等带有一定基础理论研究和保密性质的“小规模专业”。为了保证“专门化”研究工作和办学质量,学校成立了相关研究室,如菁染料研究室、塑料研究室(由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建成的重有机合成研究所改之)和物化工程研究室。之后,许多军工材料得以研制成功并应用到实际试验中去。在1962年成立的塑料研究室基础上,学校现有军工方面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生产基地等。


院系设置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高等教育部。

1961年8月,李友荣通过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论文答辩,获准毕业,成为学校自行培养的首位研究生。

1962年起,学校陆续调整、撤并有关专业至5个系15个专业,并于1964年成立基础部,将数学、物理、化学、电工、制图、俄文、体育等教研室集中基础部旗下。

1963年12月10日,教育部委托学校在上海举办第一届化学工程学校际学术讨论会。

1964年,学校有三项工业新产品获国家科委、经委、计委新产品奖:菁染料获二等奖,聚酯玻璃铜获三等奖,“特种玻璃钢的研究”获三等奖。

196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三线建设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4所重要大学分校。同年5月,在四川自贡动工建设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代号“652工程”)。

截止至1965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年起停止招生),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0058名,研究生101名;1956~1967年的12年间,学校毕业学生总数达7746名;教师人数从1955年的194人上升至1967年的809人。

196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

1969年12月26日,开展“文革”以来第一次石油化工专业试点班招生并正式开学。

1970年,根据周恩来总理要求上海筹建核电站的批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拟定了成立核电站建设工程(代号“728工程”)领导小组,准备以“大会战”的形式建设此项工程,华东化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发电厂等单位受命参加。“728”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经市革委会批准产生,学校由肖亮城同志出任。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跃龙化工厂、复旦大学等负责核电站的后处理系统工程研究任务。学校主要承担熔盐参数的测定、辐照试验,氟化铍、氟化锂、四氟化钍、四氟化铀的制备,活性区铀盐纯化,以及熔盐纯化工艺、设备等的研究。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728”工程科研组,抽调部分教师和外单位相关人员集中攻关。相关科研成果后运用于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校园风光

1971年12月,学校首次援外,派出程继健教授赴阿尔巴尼亚任长期专家,为期10个月。

1972年4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上海化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

1972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同时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

1973年1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催化专业和上海财经学院部分教师调入学校。

1973年秋,经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教科组批准,四川分院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3年9月,化学工程研究室与自动化教研组联合组织仿制工业控制机DJS—10A,于翌年5月试制完成,定名“745机”,此为华东化工学院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74年9月,恢复招收留学生。

1976年起,学校首台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全面投入使用;1981年起,学校又向美国公司购得大型电子计算机,此举为1984年6月成立电子计算机学科——计算机系打下基础。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学校一边恢复招生和教学,一边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1977年12月,国家恢复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学校重又开始招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学制恢复为四年。


校园风光

1978年2月,根据上海市教育局指示,学校面向“知识青年”招收了130名两年制中专生,分三个班:化学、机电和电子班,办学目标是为上海高校培养急需的教辅员和实验员。同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

1978年3月18日,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学校10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

1978年9月,恢复高考后的首届硕士研究生入学,学校共录取了61名,是为1978级研究生,12个专业分别是:传质与分离工程、石油加工工程、化工热力学、精细化工、煤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化学工程、环境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剂、工业自动化和辐射化学;这些专业日后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硕士点或博士点。

1978年11月:为了加快培养人才步伐,经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委批准,学校与上海市化工局、卢湾区政府合办上海化工学院分院。

1979年上半年,学校开始制订新的发展蓝图,决心逐步建成具有化工特色、理工结合(也称工、理、管、文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197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理工学院)。

1980年,学校在原来4个系17个专业基础上,首先从基础部新增了化学物理本科专业。1981年,在应用化学等专业基础上成立了化学系(前身为1952年设立的化学师资班);同年成立了数理系,设应用数学(1977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化学物理专业,此举是为学校迈向多科性大学的重要标志。至1980年代中期,学校又成立了管理工程系、计算机系、能源化工系、生化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工业设计系等新科系,设立了科技英语、计算机软件、工业管理工程、图书馆情报学、实验室管理、工业造型设计、马列主义基础等新专业,还开始筹备法律专业,理工结合和多科性目标初步实现。

1980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华东化工学院原名。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当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设化工机械、工业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传质与分离工程、石油加工工程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1年11月,苏元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2月,学校成立科技英语系,并于当年4月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学校聘请的首位外籍教师——英籍语言专家吴玛丽。改革开放之初,国外学术使团纷纷来校访问、讲学,仅1982年学校就接待了数十批来自美国、英国、西德、加拿大、比利时、日本等西方国家高校的化学化工专家,学校还与之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和交流培养人才的意向,师生出访交流日益频繁。


体育节

1982年5月,学校与德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院签订了校际协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恢复与国外签订的第一个校际协议。同月,学校与常州市科委、经委、计委签订了全面技术协作联合协议,建立上海高校第一个科研生产联合体。

1983年4月27日,由学校牵头向教育部科技局提出申请,要求由学校化学工程研究所的反应工程研究室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的反应工程研究室联手组建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在此基础上,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反应工程),于1987年经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并开放运行至今。

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华东化工学院分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984年6月,学校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社会科学系;同时,为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总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山东烟台、枣庄地区及本市定向招收31名政治学干部专修科学员,乃社科系成立之年首次招生。翌年,社科系招收“文科生”马列主义基础本科专业,学校由此正式向文科拓展。

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改革。

198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建立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现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国家首批、学校首个博士后流动站。

1986年,学校确定“以化工为特色,工理商文相结合,向多科性发展”的方向后,重新研究、调整了学科建设规划。1987年前后,学校通过“集团性”引进人才,创建应用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化学物理研究室、经济发展研究所、文化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等,来加强理科、商科和文科的建设力度,以及学校内部调整成立了环境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研究所和农用化学品研究所等,使“理工结合”有了实质性改变,并开始向“理、工、文、管(商)”和“理、工、农、医”多科性方向拓展。

1986年10月31日,学校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历时达半个月之久,社会名人纷纷来校参加艺术节活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15所上海高校参与,在国内高校中开艺术节之先河,据当时媒体报道:“化工学院举办的首届文化艺术节,其规模不仅在上海,就是在全国也堪称第一”。


1986年学校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

1987年起,为了同文化艺术节、思想学术节相呼应,学校决定将田径运动会(以前也称体育运动会)改为“体育节”,并要把它办成除进行各种体育运动竞赛外,还要增加体育文化艺术竞赛、体育表演与欣赏、体育文化艺术讲座等多种形式构成的大体育盛会。

1987年5月,学校举办首届思想学术节,有千余名学生登上讲台宣读自己的论文,校内外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应邀为学生讲授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心理素质等专题讲座上百场次,此后一年一度的思想学术节成为学校极具特色的“三大节日”之一。

1988年5月,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人才辈出。

1988年7月,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988年10月,华东化工学院成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并列中国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前三甲。

1989年2月,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的历史背景下,学校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部分重点工科院校首先发起筹备“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1990年招开首次研讨会,此后每年举办一次会议。

1990年2月,学校开设第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1990年7月,《中国著名高等院校概况丛书》中称:“华东化工学院现在已发展成为以化工为特色的工理商文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1991年,学校获批全国首个生物化工一级学科博士点。

1992年7月7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华东理工大学

1993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徐汇校区校门

1993年6月,分析测试中心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考核,成为上海及华东地区高校中首家国家级计量认证合格单位。

1993年11月,胡英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7月,袁渭康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2月4日,学校接受国家教委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共同建设。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6年6月,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纳入学校建制,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12月正式并入成为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1997年,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推荐中国5所著名研究单位作为美国公司在华开展合作研究对象,华东理工大学为唯一入选的化学工程研究单位。

199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华东理工大学。

1998年,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将环境评价中心、安全评价中心及工程设计研究院等三家校内机构整体纳入技术转移中心,并系统开展体系架构与制度建设;2001年被教育部、原国家经贸委联合认定为首批六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

1999年1月19日,《明天的希望》正式被确定为校歌。

2000年6月,学校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6月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2000年10月。学校承办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校女子乒乓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赛,囊括女子单打等4枚金牌。

2000年11月,学校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办首届IMBA班。

2002年3月,教育部批准学校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

2003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

2004年4月,学校开始建设奉贤新校区,占地1545亩,计划兴建各类建筑64万平方米。

2004年9月,学校首次招收国防生。同月,药学院成立,由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

2004年9月,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成立。


奉贤校区足球烯模型

2005年7月,学校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

2005年12月,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建立。

2006年2月,学校首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

2006年11月,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

2007年,入选国家“111计划”高校名单。

2007年5月,经过全校讨论,学校在1982年建校30周年校庆前夕提出的“勤奋、求实”校风的基础上,将校训定为“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2007年8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

2007年8月15日:金山校区转制成立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

2008年4月,教高函[2008]8号文件通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

2008年5月,学校成立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8年5月5日,学校在奉贤校区成立以五大社区书院,秉承着学校的历史,分别命名为“南洋书院”、“震旦书院”、“大同书院”、“东吴书院”和“江南书院”。

2008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四川汶川视察上海社会工作服务团华东理工大学服务队社工站,称赞:“华理的社工做得好!”。


毕业季

2008年10月,学校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09年5月,由学校31位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延考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延考生》演出获得成功。

2009年9月,学校招收首届EMBA。

2009年10月,学校成立中国首个工程教育学系。

201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1年4月23日,华东理工大学等1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起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2011年12月,田禾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钱旭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4月5日,华东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期间,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华裔科学家钱煦院士受聘名誉教授。会前,钱煦院士欣然题词:“集七校精英创建华东,庆六秩华诞卓越理工”。

2012年校庆期间,学校举办了“让历史告诉未来——华理60年建设成就回顾展”,其上展示了学校科学研究史上首次获得的国家级三大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99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198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85年)的成就。

2012年11月5日,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成立,由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共建。

2012年12月8日,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成立。

2013年10月,田禾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TWAS)。

2013年12月,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美国ABET(Accredition Board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工程与教育认证机构)认证。

2014年10月,学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名单。

2014年12月,“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11月10日,学校增列生物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成功,成为国内首个生物工程一级学科授权点。

2016年10月,学校成立国内首个能源大数据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