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青岛大学
1924年8月,直系要员高恩洪选用德国侵占青岛时所建俾斯麦兵营(现鱼山校区北半部分)为校址,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
私立青岛大学时期校门
1925年5月,直奉战争再起,直系败北,校长高恩洪被逼去职。
1925年只招收了铁路管理科学生20人,1926至1927年未再招生,1928年5月停办,学生均按结业处理。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由何思源、杨振声、赵太侔、杜光埙等11人组成筹备委员会,着手在济南筹建国立山东大学,但因"五三"惨案后日本拒不从济南撤兵,筹备工作无法进行。
1929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建议,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在青岛筹建国立青岛大学,校址就选在原私立青岛大学。
国立青岛大学
1930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著名作家杨振声为校长,正式成立国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大设文、理两个学院,分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物理学系、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
国立山东大学
1932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大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命赵太侔为校长。赵太侔接任后增聘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任教,师资阵容更为齐整。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山大奉命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又迁往四川万县,在青岛只留下校产保管委员会。
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大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
山东大学
1951年3月,在济南的华东大学奉命迁至青岛,与国立山大合并,定名为山东大学。
山东海洋学院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后,以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组,以及数学、外语等直属教研组部分人员等为基础,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59年3月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并列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
1962年,教育部撤销山东地质学院建制,其人员和设备并入山东海洋学院,与海洋地质地貌系合并成立海洋地质系。
“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停止招生5年。
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划给国家海洋局建制。
1979年重归教育部直属。
1971年山东省对高校布局和专业进行调整,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
1978年初又归建到山东海洋学院。
青岛海洋大学
1988年1月,学校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邓小平题写校名)。
1994年实现了国家教委与山东省共建体制,获得重点支持,学校首批进入“211工程”序列。
浮山校区经过近10年的建设, 1989年,以外国语学院的整体迁入为标志,学校形成了两处办学的格局。
2001年2月,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重点建设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2002年10月学校获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开始了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历史新征程。这一时期学校首批进入“985工程”序列、“十五”“211工程”建设通过验收、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通过国家论证等。
2007年,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的建成启用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