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时间:2024-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47年4月,山东临时政治学院改建为山东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的人员与山东省行政干校调出的部分人员,在济南城南关营盘街前济南蚕桑学校旧址筹建山东师范学院。9月18日,华东大学66名学生转到山东师范学院,10月15日至25日招收新生进行报名,10月27日至29日举行新生考试。

山东大学堂师范馆

1902年10月,由候补道方燕年主持, 于山东大学堂附设师范馆。

山东师范学堂

1903年9月,就泺源书院原址续办山东省师范学堂。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山东仿照直隶高等师范学堂举办山东全省师范学堂优级预科(又称公共科),鞠承颖(字思敏)等即继续肄业此科1年, 为优级预科生。同年七月,山东提学使在济南趵突泉街创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拟定的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规定:优级师范选科之设,以养成初级师范及中学堂教员为宗旨,招收师范简易科毕业或中学堂肄业二年之学生,分设预科和本科, 预科1年毕业,本科2年毕业。至1910年(清宣统二年)共毕业518名,均升入本科。后该校裁撤。

山东省师范专科学校

抗战爆发后,民国山东省政府相继在鲁西、鲁北和鲁南办公。为训练政工人员和收容流亡学生,根据1938年年8月民国政府行政院“教育设施方案”,设置山东省临时政治学院,委任徐轶干为院长,筹办山东省团党立临时政治学院.囿于条件所限,仅设文、法两科,学制1年。1941年8月在安丘西南乡第五区贾木店子借民房开办。先后两次招收文、法两科,每班40人共160人,于8月16日开学,12月又招收文、法科各1班,共180人。

  1942年2月,安丘原校毁于日军炮火,三月迁往昌乐县下灶户,时学生第一级文科1班38人、2班38人;法科1班36人、2班38人,共150人毕业。

1943年,省府迁皖。1944年,学校在国立二十二中旧址三王寨作为校址复校。复校后,院长徐轶千调任山东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教育长,校长一职由许炳离继任。散布各地第二级学生17人在阜阳新校址继续上课。10月,经提请教育部批准,增设师范专修科,学制3年,设文史、数理两部专科。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招收鲁籍数理科1班。附设附中班学生2班。应安徽方面要求,招收皖籍自费生100名,设文史、数理专修科各1班,于柴集设分院,聘任济民为分院长。

抗战胜利后,山东临时政治学院分两批复员回济,学校设济南八大马路纬二路撤办的一日本小学为校址。

1947年4月,山东临时政治学院改建为山东师范专科学校。设国文、数学、理化、英语、史地五科。迁至南郊胜利大街43号办公,接收敌伪房产数处,充作教职员及学生宿舍。

1948年山东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省立师范学院。

1949年,山东省立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大学。

1949年,华东大学(教育学院)改建为山东师范学院。

1949年,山东省立师范学院撤销。

1950年,山东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大学。

1950年,山东师范学院撤销。

1950年,山东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山东省行政干部学校。

山东师范学院

1950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的人员与山东省行政干校调出的部分人员,在济南城南关营盘街前济南蚕桑学校旧址筹建山东师范学院。9月18日,华东大学66名学生转到山东师范学院,10月15日至25日招收新生进行报名,10月27日至29日举行新生考试。学校创办时间定为1950年10月29日。


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

1958年,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参与合并组建山东体育学院。

1958年,山东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参与合并组建山东艺术专科学校。

1962年,山东师范学院(生物、地理部分学生)并入山东财经学院,现发展为山东财经大学。

1963年,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系,原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部分)并入山东师范学院。

1964年,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原山东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山东师范学院。

1965年,济南英语专科学校、山东农学院实验农场并入山东师范大学。

1970年,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

1974年,机关及大部分系部迁回济南,同时筹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即聊城大学的前身);

1974年,山东省化学石油工业学校创建。

山东师范大学

1981年8月,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

1985年,山东省化学石油工业学校更名为山东化工学校。

2001年,山东化工学校并入山东师范大学。

2014年3月,教育部同山东省共建山东师范大学(省部共建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