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迪亚贝利变奏曲

迪亚贝利变奏曲

时间:2023-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勋伯格在其《和声的结构功能》中指出,“从和声的角度来看,可称是贝多芬最为冒险、最为先锋的作品”。而最大的戏仿还是对迪亚贝利本人。布伦德尔对33个变奏所起的别名,也受到了金德曼不小的影响。虽然《迪亚贝利变奏曲》与《哥德堡变奏曲》常常相提并论,但二者有很大差异。《与贝多芬就其迪亚贝利变奏曲的对话》,米歇尔·布托尔著,1971年。《三十三个变奏》,由莫伊西斯·考夫


【概况】

BEETHOVEN Diabelli variations Op.120

迪亚贝利变奏曲这是贝多芬难度最艰深的一部钢琴音乐作品,我们从这套变奏曲里丰富、层次厚度精彩的结构可以看到“交响性”的器乐音响效果,展现贝多芬深厚的音乐语汇建构能力,而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相比起来多是圣咏赞美诗的咏叹,贝多芬写作的变奏曲已经像一只精神奕奕的雄狮,音响和声效果更为雄壮、刚健、有力、庄严。



1、主题 Tema 00:00:49


2、庄严的进行曲 Alla marcia maestoso 00:01:31


3、不是很快的快板 Poco allegro 00:00:36

4、速度同前 L'istesso tempo 00:01:25


5、不是很快的活泼的 Un poco piu vivace 00:00:53


6、活泼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00:00:47

7、快板,不是很快的严肃的 Allegro, ma non troppo e serioso 00:01:36

8、不是很快的快板 Un poco piu allegro 00:01:05

9、不是很活泼的 Poco vivace

10、沉重的坚定地快板 Allegro pesante e risoluto 00:02:21

11、急板 Presto 00:00:33


12、小快板 Allegretto 00:00:55


13、有一点更快的 Un poco piu mosso 00:00:40


14、活泼的 Vivace 00:00:59


15、庄重的和庄严地 Grave e maestoso 00:04:27


16、谐谑的急板 Presto scherzando 00:00:34


17、快板 Allegro 00:00:56


18、快板 Allegro 00:00:57


19、有节制的 Moderato 00:01:33


20、急板 Presto 00:00:47


21、行板 Andante 00:02:33


22、活泼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00:01:15


23、非常快的快板 Molto allegro 00:00:37


24、很快的快板 Assai allegro 00:00:47


25、小赋格曲:行板 Fughetta: Andante 00:03:53


26、快板 Allegro 00:00:41


27、快板 Allegro 00:01:10


28、活泼的 Vivace 00:00:50


29、快板 Allegro 00:00:49


30、柔板,不是很慢的 Adagio, ma non troppo 00:01:25


31、变奏曲30 行板,如歌般的 Var.30 Andante, sempre cantabile 00:02:25


32、广板,非常富有表情的 Largo, molto espressivo 00:04:41


33、赋格:快板 Fuga: Allegro 00:02:38


34、速度的小步舞曲,有节制的 Tempo di menuetto, moderato




对于该变奏曲的结构概览如下:

变奏号

名称

调性

拍号

布伦德尔所起的别名

创作时间

主题

迪亚贝利的圆舞曲:活泼地

C大调

四三拍

约1819年

变奏一

进行曲:行进般庄严地

C大调

四三拍

进行曲:角斗士伸展肌肉

1820年后

变奏二

略快板

C大调

四四拍

雪花

1820年后

变奏三

速度同上

C大调

四三拍

自信与潜藏的怀疑

1820年前

变奏四

稍微更活泼些

C大调

四三拍

精明的连德勒

1820年前

变奏五

活泼的快板

C大调

四三拍

温驯的小妖

1820年前

变奏六

严肃而不太快的快板

C大调

四三拍

颤音修辞法

1820年前

变奏七

稍微更快些

C大调

四三拍

鼻涕淅沥,跺来踩去

1820年前

变奏八

略活泼

C大调

四三拍

间奏曲,致勃拉姆斯

1820年前

变奏九

沉重而坚决的快板

c小调

四四拍

勤恳的胡桃夹子

1820年前

变奏十

急板

C大调

四三拍

吃吃发笑,嘶嘶啼鸣

1820年前

变奏十一

小快板

C大调

四三拍

纯真,致彪罗

1820年前

变奏十二

稍微更生动些

C大调

四三拍

浪花图案

1820年前

变奏十三

活泼地

C大调

四三拍

撕咬般的警句

1820年前

变奏十四

庄严的壮板

C大调

四四拍

那被选中的,来临了

1820年前

变奏十五

谐谑的急板

C大调

四三拍

欢快的鬼魂

1820年后

变奏十六

快板

C大调

四四拍

胜利(一)

1820年前

变奏十七

快板

C大调

四四拍

胜利(二)

1820年前

变奏十八

略中速

C大调

四三拍

稍稍褪色的珍贵的回忆

1820年前

变奏十九

急板

C大调

四三拍

匆匆忙忙

1820年前

变奏二十

行板

C大调

四六拍

心之圣所

1820年前

变奏廿一

有活力的快板

—不那么快地

—起始速度

C大调

四四拍

疯疯癫癫,哭哭啼啼

1820年前

变奏廿二

甚快板

C大调

四四拍

我日夜劳作,致迪亚贝利

1820年前

变奏廿三

非常快的快板

C大调

四四拍

热锅上的演奏家,致克拉默

1820年后

变奏廿四

小赋格:行板

C大调

四三拍

纯粹的精神

1820年前

变奏廿五

快板

C大调

八三拍

德国风舞曲

1820年后

变奏廿六

可爱地

C大调

八三拍

水上画圈圈

1820年后

变奏廿七

活泼地

C大调

八三拍

变戏法

1820年前

变奏廿八

快板

C大调

四三拍

玩具跳娃的愤怒

1820年后

变奏廿九

不太快的柔板

c小调

四三拍

闷叹

1820年后

变奏三十

仿佛如歌的行板

c小调

四四拍

温柔的哀伤

1820年前

变奏卅一

甚抒情的广板

c小调

八九拍

致巴赫,致萧邦

1820年后

变奏卅二

赋格:快板

降E大调

二二拍

致韩德尔

1820年前

变奏卅三

适中的小步舞曲速度

C大调

四三拍

致莫扎特

1820年后



贝多芬并没有把旋律作为变奏的主体,而是从主题中最小的元素入手,例如开头的倚音,四度和五度下降,以及重复的音符。布伦德尔写道:

主题并没有在变奏中被重申、强调、装饰、妆点,而是被提高、戏仿、嘲笑、反驳、变形、悼念、踩在脚底,最终升华。

他也没有进行多少调性的变化,33个变奏中有28个都在主题的C大调上,另外有4个在c小调,还有1个,即光辉灿烂的赋格(变奏卅二),在c小调的关系大调降E大调。这一变调为乐曲增添了戏剧成分。赋格的最后,一系列减七和弦琶音把音乐带到了几个安静的和弦上,并有休止符穿插其间,产生悬念的感觉;这一悬念最终在作结的小步舞曲(变奏卅三)被解决:调性又回归到C大调上。


迪亚贝利的主题

贝多芬据说对迪亚贝利的圆舞曲主题评价甚低,因为它不过是一个个序列的重复,每一次的模进也很固定。对于这个主题的艺术价值,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极端是唐纳德·托维的褒奖:“健康、无忧无虑、充满能量”,“音乐元素充分”,“坚固的结构”,另一个极端是威廉·金德曼的诟病:“平庸乏味、愚笨无聊”,“低级趣味”。中间也有彪罗较为和善的评价:“还算漂亮和有品位的小曲,没有俗套之嫌。”

弗拉迪米尔·阿什肯纳齐在2006年Decca公司的录音小册子中指出,贝多芬也许从该主题中得到了灵感:“迪亚贝利的主题有32个小节,由对称的4小节句子组成……中段的和声有略有些不寻常……其开头弱起的倚音和不合拍的重音,其中庸的品质和有些古怪的性格,都使得贝多芬的仔细得以有用武之地,令主题柔韧地变化出多种效果。贝多芬一生都热爱变奏曲,这里他更多地关注结构、和声,以及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反而旋律上的变化是次要的了。”


评价与解读

普遍认为,该作品以一个平淡无奇的主题为基础,使用多种手法进行激进的变形,并最终达到了贝多芬晚期作品所特有的高超境界。著名音乐评论家唐纳德·托维将作品赞誉为“最伟大的变奏作品”。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甚至称之“最伟大的钢琴作品”。彪罗评价此作品“贝多芬作曲艺术之缩影”。马丁·库柏撰文称此作品“千变万化,无与伦比,显示了贝多芬表达方式的多样,对键盘的精熟”,并说它“本身也是部里程碑般的作品”。勋伯格在其《和声的结构功能》中指出,“从和声的角度来看,(迪亚贝利变奏曲)可称是贝多芬最为冒险、最为先锋的作品”。

结构特征

自从出版以来,评论家就试图从这一巨大而变化多端的作品中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整体的规划和架构。梅纳德·所罗门将全曲分为四部分:变奏一至八、九至十四、十五至二十、廿一至卅三。而金德曼则分为三部分:变奏一至十四、十五至廿四、廿五至卅三。一些早期的评论家对该作品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做了形式上的比较,但也收效甚微。有些人提出其中蕴藏有对称性,但较牵强附会。也有人从曲式上进行分析,例如从中找出奏鸣曲式的特征,或者是由多乐章组合成的蛛丝马迹;但均未达成共识。

象征性

梅纳德·所罗门在《晚期贝多芬:音乐、思考与想象》中对于变奏曲进行了象征性的解释,即从平凡的生活直到崇高的现实。对所罗门而言,该变奏曲的结构就是一种向前和向上的动力,“一切可知的种类、性格和速率”。他认为变奏八、十四、二十都是“出于大局考虑,特殊布置的‘情感高原区’,以提供一种庇护港,使得之后能够重新焕发出灵性的力量,而且可以使钢琴家得到身体上的休整”。

幽默感

威廉·金德曼所著的《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详细地探讨了此问题,从源头处开始跟踪贝多芬的创作历程。他认为“戏仿”(parody)是该作品的核心,并指出了一些“戏仿”的成分(多创作于较早的时期),例如变奏廿二中对莫扎特《唐·乔望尼》咏叹调的幽默模仿,变奏廿三中对克拉默指法练习的调侃,以及两首赋格中对巴赫的致敬和终了的小步舞曲中的莫扎特元素。

而最大的戏仿还是对迪亚贝利本人。金德曼认为贝多芬后来所加的变奏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中的一些甚至可以作为作品的拐点来看待;许多后加的变奏都重拾主题的旋律,使得作品不至于离题太远,以避免主题听起来不过是一个引子。然而讥讽的是,这些新变奏多对迪亚贝利的败笔进行强调,例如不断重复的C大调和弦,和下降的四度。开场的变奏一就是一例。变奏十五也使用了同样平庸的和声。变奏廿五则把单调的节奏转化为一个简单动机的不断重演。而从变奏廿六开始,音乐就“从荒唐走向崇高”,直到最后的小步舞曲。金德曼强调了这三个变奏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如同标点一样,充实了作品的内在逻辑。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在其论文《古典音乐一定要严肃吗》中也表达了和金德曼类似的观点,认为这个作品是“最宽泛意义上的幽默”。他的证据包括贝多芬写作时心情格外地好,而且据早期评论家威廉·冯·伦兹所说,贝多芬在这里充当“幽默的大祭司”,并把变奏叫做“对主题的讽刺”。布伦德尔对33个变奏所起的别名,也受到了金德曼不小的影响。

巴赫的影响

虽然《迪亚贝利变奏曲》与《哥德堡变奏曲》常常相提并论,但二者有很大差异。然而,贝多芬的变奏廿四和变奏卅二都是标准的教科书式赋格,明显地体现了复调大师巴赫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慢速小调变奏的最后一个(变奏卅一)的结尾,有一处几乎是直接的对《哥德堡变奏曲》的参考。

影响

《迪亚贝利变奏曲》直接引发了下列作品:

《与贝多芬就其迪亚贝利变奏曲的对话》(en:Dialogue avec 33 variations de L. van Beethoven sur une valse de Diabelli),米歇尔·布托尔(en:Michel Butor)著,1971年。 《三十三个变奏》(en:33 Variations),由莫伊西斯·考夫曼(en:Moisés Kaufman)于2007年创作的一出戏剧,内容关于此作品的创作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