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停办孔子学院的消息之前,欧洲的孔子学院共有149所,孔子课堂153家。其中,英国(24所)、法国(16所)、德国(15所)是欧洲国家中孔子学院分布较多的国家。
总体来看,孔子学院在欧洲的发展比较平稳。以德国为例,2006年4月柏林自由大学成立了德国第一家孔子学院,现在,德国第16家孔院正在筹办中。虽然人们常把孔子学院与德国歌德学院联系起来,但实际上,同为官方文化交流机构的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才与歌德学院享有对等地位,孔子学院多为两国高校合作办学。合作办学的好处在于,办学和管理由德方院长和中方院长共同负责,且会计核算等事务常由了解本国法规的德方院长承担,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一些人的悠悠之口。
孔子学院类型多样
据记者了解,不同的孔院在推广中国文化方面的操作各有不同。汉诺威孔院前院长胡春春将全球孔院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文化传播型、语言教学型、注重高层对话的学术讨论型以及以商务、中医等为主题的特色型。
对应到德国孔院,柏林自由大学孔院似乎更偏向“语言教学型”,不仅提供不同等级的中文课程,也为中文教师进修提供培训。相比之下,汉诺威孔院则更侧重文化传播,倾向于用德国语言介绍中国文化,通过举办中德教育研讨会、文学鉴赏、来华夏令营等活动帮助德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全球首家学术型孔子学院—德国哥廷根学术孔子学院更是特色鲜明,这家去年7月刚刚成立的孔院以研究为首要任务,重点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及其应用,目标是成为一个对外汉语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德地方政府重视孔院建设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被说法语、荷兰语、波兰语、捷克语、丹麦语的诸多国家包围。事实上,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并不是德国人的第一需求。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德国人了解中国以及学习汉语的兴趣正在不断增长。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孔子学院和设立在中学的3所孔子课堂当年学员规模达到1万余人,参与活动人数在15万人至20万人间。
元宵晚会、读书沙龙、摄影展、研讨会……德国孔院常常策划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但活动水平的高低却不尽相同。有些孔院相对“低调”,有些孔院则不满足于在家里小打小闹,而是想尽办法走进德国主流社会,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006年成立的德国纽伦堡—埃尔朗根孔子学院就是受当地欢迎的典型代表。这家孔院与当地媒体合作顺畅,并且已经成为当地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其新办公教学中心2014年正式启用,租金完全由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和纽伦堡市政府承担,足见当地政府对孔院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存有偏见的争议
不过,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发展并非没有争议。在一些对中国存有偏见的德国人看来,中国的文化宣传机构就是“有问题”,这种观念很难改变。这种“任性”在2012年1月汉诺威孔院参与举办的一场讨论会上可见一斑。
讨论会在汉诺威莱布尼茨故居举办,就“孔子学院,支持还是反对?”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数十名中德学者、政客、企业家参与讨论。
路德维希港应用技术大学东亚学院讲师约尔格·M·鲁道夫认为,孔院不仅财务不透明,还受到中国政府“控制”,这从一些中国领导人出席孔院活动上不难看出。德国《世界报》驻华记者约翰尼·埃尔林也附和说,孔院究竟有多透明值得怀疑。
对于这一观点,不少与会者纷纷予以驳斥。由于孔院的财务多为德方院长负责,一些孔院德方院长反应尤其强烈,称孔院花的每一分钱均有据可查,要求鲁道夫等人拿出孔院不透明的证据。
至于中国政府“控制”孔院一说,也有人提出反问:默克尔等德国政要经常出席足球赛、音乐节等活动,难道说这些活动也都受到了德国政府控制?
说来说去,鲁道夫和埃尔林都没能拿出“不透明”和“受控制”的证据,其一味指责招致不少与会者的反感,不少听众摇头表示不满。
不过,虽然讨论会上鲁道夫的“反方观点”完败,但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还曾用一个整版刊登他批评孔院的文章,足以说明其思想在德国仍有市场。
不能回避的发展困难
在文化传播方面,孔院院长的领导力不容忽视。孔院的德方院长多为汉学家,中方院长多为国内合作高校教师。对这些在学术方面成就颇丰的学者来说,能否带领孔院跻身德国主流社会,扩大孔院在各自地区的影响力,着实是一大考验。
而在具体教学层面,孔子学院所面临的难点和挑战也有不少。
首先是教师队伍。部分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虽是对外汉语专业毕业,但德文和英文水平有限,难与学生沟通;一些德语专业的老师在教学法上又有所欠缺。杜塞尔多夫孔院德方院长培高德指出,“现代化教学”亦十分重要。中国课堂上通常是老师站在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而许多年轻德国人期待的是其他上课模式:集体讨论、对话、多媒体运用……
纽伦堡孔院德方院长徐艳则认为,教师的能力可以培养,但孔院汉语教学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人员的不固定。现状是,中国派来的老师通常只待两年,刚刚适应环境就需回国。
其次,一些孔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反映汉语学习教材“幼稚化”,找到合适的教材颇为困难。培高德说,近几年来,来自中国的教材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仍有改进余地。例如,很多教材是英文的,在德国直接使用有一定困难,至于德文教材,有的则是直接从英语翻译而来,质量有待提高。
对此,不少汉语教学专家提议,中国应多培养、派出具备较强德语能力的对外汉语教师。另外,中国可多出版或建立反映中国现实的外文轻松读物或网站,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从而让汉语教学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质量也能更上一个台阶。
政治打压难抑美国孔子学院热
一方面,有美国政客在国会和高校极力打压孔院;另一方面,汉语热在美国民间方兴未艾。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景象,其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邵莉、徐静发自芝加哥
2014年恰逢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不过,其在美国的发展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逆流:去年6月,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呼吁各大学取消与孔子学院的协议;9月下旬,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相继终止了与孔院的合作;12月初,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成员克里斯·史密斯在国会听证会上要求美国政府调查孔子学院……
国家汉办的官网显示,截至去年12月7日,美国共有100家孔子学院,在各中小学有356家孔子课堂,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设最多的国家。难道汉语文化在世界头号大国的传播即将要在非议之中走下坡路了吗?近日在芝加哥,记者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中学孔子课堂更受欢迎
2014年的一天上午,芝加哥惠特尼杨中学的礼堂座无虚席,很多人甚至坐在走道的台阶上等候观看中国文化节的演出,演出的主角不是什么专业团体,而是当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美国学生;距离礼堂不远的地方更是人头攒动,很多美国学生在中国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写起了毛笔字,学画水彩画,用筷子,拉二胡……
当天大约有2000名美国学生和家长来到芝加哥公立学区孔子学院主办的“中国文化节”,由于当天人数大大超出组织者的预期,午餐售卖处排起了长龙,还一度断货。但是,所有美国学生始终兴致盎然。
芝加哥公立学区孔子学院院长杨静悦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说,“芝加哥公立学区是全美第三大公立学区,提供12种外语教学,中文是最新的语种,却是发展最快的,目前已经成为学区的第三大外语。芝加哥公立学区也是全美学习汉语学生最多的学区,从幼儿园到12年级,现在有1.3万名学生在学习中文,生源也不再以亚裔为主。 ”
作为芝加哥公立学区的代表,杨静悦负责当地孔子学院的工作,在谈到美国有一些针对孔院的负面观点时,杨静悦平静地表示,每一所孔子学院都是美国当地的学校与汉办合作设立的,一个学校是否开设中文课,不是孔子学院决定的,而要由当地校董会投票决定。每个学校选聘汉语老师都有严格的程序,老师的面试和聘用都由学校自行进行,教育局有关部门还会对拟聘用的老师进行资格复核。中文教材也是由各个学校自行决定的,多达几十种,孔子学院并不干涉。中文能够成为芝加哥公立学校第三大外语,拥有上万名学生有很多原因,比如学中文有更好的大学申请及就业前景,能提供去中国学习的奖学金计划等。
芝加哥赫利小学校长多洛雷丝·卡普告诉记者,她的学校设立汉语课已有7年,全校850名学生中有750人在学中文。一位名为“沙开山”的高三学生表示,他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中文,已经能讲流利的普通话。他说,“开山”是老师给他起的中文名字,他想以“开山”的决心和努力来坚持学习汉语,汉语会对他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其实,不仅是在芝加哥,就是在更偏僻的美国中西部小城,记者都能遇到会讲几句中文的美国人。有时,偶遇的出租车司机也会突然用中文向记者打招呼。
高校孔院受意识形态冲击
一方面,有美国政客在国会和高校极力打压孔院;另一方面,汉语热在美国民间方兴未艾。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景象,其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詹姆斯·帕拉代斯在题为《孔子学院和软实力》的文章中认为,“中国政府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而建立孔子学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便捷方式。
“让学生接触中国文化虽然不是一件坏事情,但这是否导致了对美国学术领域的入侵?我认为影响在以一种更微妙的方式产生。”帕拉代斯说,孔子学院让他联想到冷战期间遍布全球的美国文化中心。
目前,捍卫“学术自由”是美国高校排斥孔子学院最有号召力的说辞。不过对此,大多数孔子学院的美方参与者都以亲身经历仗义执言。斯坦福大学人文科学院院长理查德·萨勒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讨论资助的问题时,汉办的官员曾对教授们可能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讨论表示了关切,这是和所有赞助商洽谈合作时都会遇到的事情。我的回答一如既往,即我们不限制我们教职员的言论自由。因为我们的态度,美国国内的一些赞助商选择不赞助,但是汉办没有。”
萨勒补充说,当他任芝加哥大学教务长时,法国政府资助100万美元成立了法语芝加哥中心。“芝加哥法国领事馆在如何影响法语教学计划方面非常投入,比汉办对孔子学院教学计划的影响深入多了。”
美国哈弗福德学院从事历史及东亚研究的保罗·史密斯教授则一针见血地表示,围绕孔子学院的一些担忧掩盖了人们对美国在语言文化研究方面投资缩减的失望。人们在担忧孔子学院资金的附带条件时,更担忧是美国自己资助学术项目的能力为经济衰退所侵蚀。他强调:“我们国家的实力和声誉正在承受压力,我担心这会带来针对中国的毫无意义的怨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