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人相应·生命本源

天人相应·生命本源

时间:2024-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天人相应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写道,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只要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7天就可自行痊愈。现代科学证实,人体确实存在着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却始终找不到控制这一节律的因素。这些说的都是天人相应的理论。天人相应是古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古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父母,所以自然中日月星辰的运动节律,也就是人体和生物体内生理、病理时间节律的根源。  生命来源于自然,所以生命的状态和自然密切相关。


天人相应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写道,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只要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7天就可自行痊愈。如果7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7的倍数,如14天或21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现代科学证实,人体确实存在着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却始终找不到控制这一节律的因素。而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探明了答案,这就是天人相应。
  神秘的七日节律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写道:“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意思是外感病如果没有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7天就可以痊愈。不仅如此,《伤寒论》中还写道:“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意思是第7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即中午前后这段时间,正是汗出热退的最有利时机。
  在张仲景的著作里,不仅谈到了外感病的七日节律,也谈到了外感病的十四日节律。节律就是有节奏的时间规律,例如患了感冒,即使不治疗,七天也可自行痊愈,但如果继发感染,病程延长,痊愈时间就是7天的倍数,这就是七日节律。
  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对这种病理的时间节律也有研究,美国教授哈尔贝克
从年轻时就开始致力于人体和动物体生理时间的节律研究。他的研究方法很简
单,但需要持之以恒,就是让研究人员留下尿液,测试尿中激素含量的变化有没有时间节律。结果发现,一般人尿中激素分泌的含量变化有昼夜节律,24小时为一个变化周期,同时也检测出了激素分泌的七日节律。
  人与天地相参也
  为了探寻人体内生物节律的秘密,科学家们做了很多试验,他们把动物体内控制内分泌的部位分别摘除,却发现动物体内的生物节律仍然存在,这使科学家们非常困惑。其实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探明了这个秘密,早在1800多年前,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里提出了疾病的昼夜节律和七日节律。在更早的时候,《黄帝内经》中也曾提出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昼夜节律,人们将其称为“天人相应”。
  《黄帝内经》中写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于是在中医学里就有比喻,如“天有阴阳,人有脏腑”、“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这些说的都是天人相应的理论。天人相应是古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古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父母,所以自然中日月星辰的运动节律,也就是人体和生物体内生理、病理时间节律的根源。
  生命来源于自然
  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时间节律是由自然控制产生的。昼夜节律是24小时,月节律是28天,四季节律是一年,为什么人生病的节律却是7天呢?七日节律是月节律的1/4,黑月的时候和满月的时候,月相对地面上江河湖海水的影响不同;上弦月为阴历初七,下弦月为阴历廿三,月相对地面上江河湖海水的影响也不同。因此,一个月中的江河湖海水就出现了大小、消长、进退等4个周期,把一个月分成4份,每份正好是7天。
  生命来源于自然,所以生命的状态和自然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天气和地气相结合的结果。《黄帝内经》认为,构成宇宙的是气,构成人体的是气,构成万事万物的还是气。正因为中医学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的子女,所以在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时,所采取的方法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

   五行生克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然而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发挥作用吗?请听郝万山教授讲述五行生克--
  万物生长化收藏
  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层概念叫五材,即五种具体的物质。《尚书大传》写道:“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这里提到的五行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包括张仲景在内的古代圣贤们还通过研究自然和生命规律,得出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伤寒论》开篇写道:“天布五行以运
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意思是自然敷布了气的五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人体禀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有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大生理系统。
  一年春天,我为一株葡萄剪枝,竟然惊奇地发现从断端流出很多水。这时,管园林的老师傅过来对我说,你怎么春天剪枝,春天时植物的营养向末梢输送,你把枝条剪断了,就会流出大量的营养。所以,木在五行中代表气的展放运动。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动植物所表现的生长特性也会不一样。古人运用气的不同运动方式来解释季节对于生命体的影响,这也就是中医理论基础之一的五行学说。
  夏季气候炎热,植物的地面部分生长繁茂,大自然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火性炎上,所以古人认为是气的上升运动在夏季支配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而代表气的上升运动的就是火。
  秋季气候凉爽,树木的根须、枝条干枯,古人观察到秋季自然界植物的营养向主干内收。向种子内贮藏的过程,观察到动物逐渐储存营养、日渐肥胖的过程,认为在秋季自然界是一种气的内收运动支配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而代表气的内收运动的是金。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方的时候,俯察地理,地面是冬季。这个时候气候寒冷,万物深藏。古人观察到这个季节动植物生长的状况,认为是气的下降和潜藏运动支配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而代表气的下降活动的是水。
  一年四季对五行
  中医五行的含义是指气的五种不同运动方式,而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对应植物的发芽、繁茂、收获和休眠。那么,一年四季如何对应五行呢?
  斗转星移,随着地面上季节的更替,气的展放、上升、内收和下降运动周而复始的交替变化,当五行和阴阳结合起来的时候,会有一段平稳的过渡,这种平稳的过渡在夏末秋初,即夏季的最后18天。在这个季节,阴雨连绵,暑热未消,秋风未至,气候闷热潮湿.既不像春天那么舒展.也不像夏天那么火热,既不像秋季那么清爽,也不像冬天那么凛冽。这一时期,气的上升和下降运动相均衡,展放和内收运动相均衡,处于相对稳定、平稳的状态,古人就用土代表气的相对平稳运动。
  五行是指不同季节气的不同运动方式,五行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相生和相克。春季过去是夏季,春季气的展放运动为夏季气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木生火。如果春季气温较低,植物的根和枝条长得不好,就
会影响夏季植物地面部分繁茂的生长,这就是木气虚,不能生火。秋季过后是冬季,秋季气的内收运动为冬季气的潜藏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是金生水。冬季,水气的潜降为植物储存了能量,也为第二年植物更好的生
根、发芽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水生木的过程。
  生克制化蕴和谐
  五行的相生,是按照季节的次序进行的,反之就会相克。五行有相生,就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不足;五行有相克,就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太过。生克制化,保证了年复一年五行之气由展放到上升,由平稳到内收,由内收到下降,由下降到第二年的展放,保持五行之气年复一年的交替运动平衡、稳定、协调。
  五行学说是揭示自然中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是沟通人类和万物与天地之间关系的纽带,也可以看成是自然所赋予人类和万物的“遗传密码”之一。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体化育了肝、心、脾、胃、肾五脏,而五脏又分别配合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腑,还分别配合筋、脉、肉、皮毛、骨五体。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协调的,人体各个器官也是统一的、协调的。所以,五行学说不仅把人和自然联系了起来,也把脏腑、形体、官窍、情感联系起来了,人体各个系统的气的运动特性,也就和五行相顺应。张仲景和古代中医圣
贤们所采取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属于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这个研究方法将会对世界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  
      生命本源
  如果有人长了脓疮,西医会认为是细菌感染,要用抗生素;而中医却认为,这和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失衡有关,需要用中医调整体内的阴阳。中医理论认为,自然中有了阴阳二气协调稳定的消长变化,才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所以阴阳是生命的本源。郝万山教授以亲身经历,讲述阴阳学说--
  生之本始于阴阳
  西医治病,只要感染,就用抗生素,但病菌很快会产生抗药性,所以有些感染很难治愈。而根据中医理论,人的很多病症都与阴阳失和有关,所以要利用药物调整阴阳,使阴阳和谐。中文里的阴、阳二字就包含了阴阳本来的意思。东汉许慎所写的《说文解字》中写道:“阳,高明也。”意思是山坡上、向阳的、明亮的地方就叫阳。“阴,水之南,山之北也。”意思是水的南边、山的北边就是阴。因此,阴阳本来的意思是向阳的就属于阳,背阳的就属于阴。阴阳是化育生命的本源,推而广之,凡是明亮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都属阳;凡是黑暗的、寒冷的、消极的、向下的、退行性的事物都属阴。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自然中有什么,人体内就应该也有什么,因此人体处处有阴阳。手心手背、肺的呼和吸、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细胞的同化和异化、觉醒和睡眠…都是阴阳给人体打上的烙印。《黄帝内经》中写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之本,本于阴阳。”意思是阴阳是自然最大的道理和规律,事物产生和灭亡过程的本源都是阴阳,有了阴阳才有了生命。
  二气调和保健康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写道:“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中医认为,人类是自然所化生的,天地是人类的父母,所以中医学在研究人的生理、病理时,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
  其实几千年前,中国的古人就认识到阴阳是生命的本源,太极阴阳图画就是阴阳消长平稳的规律。太极阴阳图在古代被看成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的祖先在画太极阴阳图的时候,要沐浴更衣,深居密室,诚心涤虑地认真作画。自然阴阳协调,则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打乱了阴阳的协调,就会发生自然灾害,从而危及到自然中的各种生命。根据天人相应的观
点,人体中如果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如果阴阳失衡,则会发生疾病。
  传奇中药调阴阳
  按照中医理论,自然中所有的物质都分阴性和阳性,所以当人体阴阳失衡时,中医就用自然界中属阳的物质去补阳,用属阴的物质去滋阴,以此来调整人体的阴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药。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跟随一名有经验的师傅到河北兴隆山采药,我发现向阳山坡上有黄芩等一些清热药。向阳山坡在太阳的直射下,连石头都烫得让人不敢拿手去摸,所以在这样的地方茁壮成长的药具有抗热性。这些药为了协调内外的阴阳平衡,本身的性质偏凉。而在山坡背阳的一面,则生长着沙参、玉竹、麦冬等性质偏阳的植物。
  自然界由于阴阳二气平衡协调的运动,才化育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所以生命的健康存在需要阴阳协调,而中医就是通过调和阴阳来治疗疾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