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核心问题
一般认为,泰勒等人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以“经济人”或类似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雇佣制度即依此前提而设计。由于该假设剥离了人性的丰富内涵,把人性的某些方面与市场经济的需要结合起来,并规范化为可测可控的因素,这种与近代科学方法相适应的抽象化、模型化的管理方法,显然是一种“非人化”的管理方法。尤其是被称为“管理科学”的运筹学,作为一种数学理论和方法,出于高度抽象化的要求,把人、财、物等并列为抽象的数学变量,以便通过模型化的运算得到确定的最优化的结果。由此导致管理学“无人”特征更加明显的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管理及其后续研究如工业心理学等,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人在管理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及人的丰富性。
毫无疑问,上述方法已成为现代管理的基础,在推动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的异化。这不能不引发人们的反思。
工业心理学实验及类似的研究终于发现了不受或不完全受规范控制的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此时被工具化的人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也达到了极限,于是,人际关系理论及关于人性发展的理论开始出现。这些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开创了人性化管理的道路。此外,产业形态的急剧变化,知识型、创新型企业大量出现,使得创新成为企业扩大利润的主要方式。创新是对规范的一种挑战,而人在创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进一步强化了人的地位。
迄今为止,科学的规范化努力在由人参与的对人的非生物方面的研究上,成果有限,因此,管理学中的人性化研究逐渐转向管理哲学,推动管理哲学将“人”确立为核心问题。
管理学对“人”的研究
管理哲学吸收了以往的人性研究成果,为管理的改进提供了可能性,也提出了新问题。
管理过程同时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过程。在现代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管理学越来越注重道德规范的作用。管理哲学在借鉴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资源时,须随时代变化,改造并赋予旧有的概念以新的内容。
个人与管理组织的矛盾是管理系统的基本矛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试图通过调整组织的价值观来缓和或消解矛盾,但往往停留在理念阶段。如何消解矛盾,仍然在探索中。
价值观往往是行为的主导性力量,其形成过程非常复杂。稳定的外部环境常常通过人的理性来形成人的价值判断。微观管理注重价值观的利用,而宏观管理则引导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宏观规则的确定有助于合理价值观的形成。
尽管管理学也开始研究“人”的问题,但与管理哲学相比,二者的目标与核心问题不同。管理学研究旨在寻找规范性和确定性,寻找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方便地加以普及的模式,从而把关于人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提高企业效率的工具。管理哲学则试图通过对以“人”为核心的管理问题的讨论,揭示思想、精神、价值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影响力。管理学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效率,而管理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