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场大肆炒作“宫廷概念”的当下。乾隆御笔书画趁势上涨。成为各路藏家追捧的“蓝筹股”。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就画作水平而言,乾隆的绘画在美术史上不足为提,近期的画价暴涨,炒作因素太多,蕴含有极大的投资风险。事实果真如此?为了详尽了解乾隆绘画的真实水平,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多位知名书画鉴定专家。
画作水平评价不一
在乾隆画作行情不断看涨的态势下,对其画作的指摘也甚嚣尘上。某书画界人士指出。从艺术与学术的角度来看,乾隆皇帝进入市场的这几十件作品大多是前人与身边画家作品某一局部的临摹,或者说是在身边画家帮助下完成的小品,几乎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创作之作,作品本身大多十分简单:简单的构图,或者稚嫩或者草率的用笔;很少着色,即使有也单薄;几乎没有立意,谈不上有什么含义。
在中国历史上,能书善画的帝王为数不少,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开创一代画坛风气的宋徽宗,单就在美术史上的知名度和画作真实水平来说。乾隆显然无法与赵佶相提并论。著名书画鉴定家聂崇正评论,徽宗皇帝赵佶,其“瘦金体”的书法,极具特色。他的绘画作品,工致华丽,他和同时的画院画家一起创造了“宣和”时代的绘画高峰。又比如明朝的几个皇帝也都能画。与当时的宫廷画家相比,画艺确实并不逊色。但是宋徽宗是个公子哥,以至最终和他的儿子一起当了金国的俘虏,客死于五国城;明朝的几个皇帝也是长期不理朝政,声名和政绩都很差。将乾隆皇帝与以上那些皇帝比。似乎他还有些优势。乾隆皇帝不是“亡国之君“。对待政务也算尽力,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对于当时的人来讲,情愿要一位这样的皇帝,也不想要一位精通画艺,却将天下治理得一团糟、鱼肉百姓的皇帝。因此我们对于乾隆皇帝绘画作品的艺术质量。不要过于苛求。
贵为清代帝后绘画翘楚
虽然乾隆的书画水平无法与前代帝王中的名家相提并论,但在质量和数量上却在清代帝王中独占鳌头。资料显示。现存故宫博物院的乾隆传世书画作品多达两千件,其中有明确纪年的约占总数的一半。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专家杨丹霞介绍,乾隆的画作,有创作年份可考的最早是雍正十年(1732年)秋所作《三余逸兴图卷》和《九思图卷》。时年仅22岁;最迟的是作于嘉庆三年(1798年)的《戊午岁朝图轴》,年88岁。在这些作品中。花鸟、杂画小品在数量上占2/3还强。其次是山水、再次是人物、佛像及仕女画。另外还有一部分写生、纪游的花卉、山水、走兽画。乾隆的书画经《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著录的是清帝中最多的。但凡是署款是他的书画。未必就是他的亲笔。比如山水有董邦达代笔,人物“开脸”有郎世宁,衣纹有金廷标、丁云鹏等。虽然如今我们还是将这类作品归为乾隆的“御笔”。但即使是这样的作品入了《石渠宝笈》,也只能算是为皇帝“圣学”之“渊博卓绝”、“神动天随”的把戏,增加了些许虚假的光环而已。
历史档案显示,乾隆在即位以前就有一定的绘画修养,他在自己画的《三馀逸兴图》的题跋中说:“忆余己酉岁,偶习绘事,而独爱写花鸟。因博览所藏画册,如林椿、边鸾、黄荃、徐熙诸名家得意之作,无不规模殆遍。”己酉岁为雍正七年(1729),乾隆年十八,尚未当上皇帝。乾隆二十五岁即位后,广收天下法书名画。万机余暇。潜心摩挲,于古人名迹临摹不辍。画艺益精。据清人彭蕴灿《历代画史汇传》载:“(乾隆)聪明天查。格被覆育,学究性命之原,文探造化之妙。游艺笔墨,兼擅山水、花鸟、兰竹、梅花、折枝。笔用中锋,法兼草隶。古秀浑逸。天机洋洋。老劲过于沈周。清隽驾于元宋。赵孟頫、王冕、陈淳无足道也。乾隆十六年圣驾南巡。臣张宗苍献画,上披阅,辄加两三笔,气味发越,顿为改观。非天纵安能如是。”对乾隆的画评价极高,虽有臣工对主上溢美之嫌,但也可说明乾隆对绘画有相当高深的造诣。杨丹霞介绍,乾隆继位之初的10年间书画作品很少,他的创作频率与题材渐次增多和丰富是在乾隆十三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五年,是他书画创作的极盛期。此后,作品逐年减少。乾隆五十二年以后到他去世。每年除新春《岁朝图》之外或无作品,或只一两件而已。即使在他创作的多产期内。遇有特殊的年份或重大事件也都有很多变化。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贤皇后崩、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皇太后崩,都是他作品大量减少的年份。
凭帝王身份比肩赵孟頫
属下臣工对乾隆绘画的评价不乏吹捧,但至少说明乾隆画作的真实水平在当时获得了画坛的首肯。著名书画鉴定家刘建业认为,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乾隆的绘画水平还是不错的,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在绘画上。乾隆十分推崇元人赵孟頫的风格,并将其融入自己本人的创作。就具体作品来看,他的画风与赵孟頫趋向一致。以柔媚秀丽为主。虽然受制于身份阅历。乃至艺术才华的制约,他的画作在笔意和神韵上达不到赵孟頫的高度,但恰恰因为自己特殊的帝王身份。使他的画作区别于赵孟頫的文人画,拥有一种雍容大度、凌驾万物的帝王气息。就这一点而言。甚至可以说乾隆的绘画超越了赵孟頫。而这也是鉴别乾隆画作真伪的关键点之一,凡是没有这种气质,甚至有些局促的疑似乾隆画作。十分值得怀疑。
乾隆的帝王身份,使他的创作拥有文人画家无法拥有的独特气质。也使他的绘画涉猎的题材受到了一定“限制”。刘建业说,在乾隆传世的数千件绘画中,以摹古、临古者居多,记录和表现其日常政务、生活见闻、内心感悟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岁寒三友、水禽花鸟等祥瑞题材的较多,山水画,人物画较少。同时在笔墨上。以纤秀细腻的工笔描摹为主。少见写意笔触。
与《石渠宝笈》关系纠结
乾隆画作因帝王御笔的身份成为拍卖场上的明星,而在这之中推波助澜的则是由乾隆本人主导编撰的《石渠宝笈》,在“史上最大炒作”事件中,乾隆书画和《石渠宝笈》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从雅昌艺术网提供的成交纪录可见,目前以高价成交的乾隆画作多为《石渠宝笈》所著录,而据刘建业介绍,并非所有的乾隆画作都能有幸进入《石渠宝笈》。在他的传世画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进入《石渠宝笈》,其中一部分是因为水平不够,达不到精品的高度,还有一部分画作是当年乾隆画好后直接赠送给大臣的,这些画作没有标明《石渠宝笈》身份的鉴藏印,彰显身份的是乾隆赐予某人的说明,及大臣们遵旨收藏的标记。还有一些乾隆当年游历各地。兴致所致创作的作品。也未能进入《石渠宝笈》。
而就那些现身拍场、并拥有《石槊宝笈》印章的画作而言,也并不能因此妄断真伪。一般说来,凡是拥有“殿座印”的往往可断为“真迹”。杨丹霞曾著文论述,按一般规律讲,《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书画应钤“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和殿座章。如果是被鉴定为“上等”的,则加钤“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印。《石渠宝笈重编》著录的应钤除以上诸印外,有“石渠定鉴”和“宝笈重编”。后经嘉庆庋藏的会有“嘉庆御览”等玺;乾隆帝又命人在这些作品又加盖了“太上皇帝”、“古稀天子之宝”和“八徵耄念之宝”朱方大印。《石渠宝笈三编》的则加钤“嘉庆御览之宝”、“宝笈三编”印。
常会看到市场上一些作品,尤其是清代宫廷绘画,幅面上有许多内府印记。但是都缺少殿座章。而《石渠宝笈》著录作为内府书画总帐。是按书画所存放的地点登记的。如重华宫、养心殿、静寄山庄、御书房、乾清宫、学诗堂等。存放在各处的书画画心,必定有以其所放宫殿名称专刻的“殿座章”。如冯承素摹《兰亭》中左侧最末一印“重华宫鉴藏宝”。这种编写体例,是早在乾隆八年编纂《秘殿珠林初编》之前就由乾隆帝亲自指定的,谕旨日:内府所藏书画“何者贮乾清宫。何者贮万寿殿、大高殿等处,分别部居。无相夺伦。俾后人披籍而知其所在。”而且。以后的《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各编也都依此体例,并无更易。如果画幅上没有标示这些宫殿的殿座章,也就意味着此物从未经《石渠宝笈》著录,否则。皇帝要看时去哪里找?所以,判断是否确经《石渠宝笈》著录,殿座章是不可或缺的。
如上述所论,“殿座印”的存在与否。是判定乾隆画作真伪的关键点,但这并不是说没有“殿座印”的画作,即为伪作。刘建业介绍,有的画作因流转周转的因素,并未加盖“殿座印”。因此对某件乾隆画作进行鉴别还是要全方位的进行考量,不能仅就印章一点来判别。
众所周知。乾隆画作很早就受到造假者的关注,早先有所谓的“后门造”、民国马晋和齐昆的仿作,近期在电脑技术的协助下。伪作乾隆画作更是屡见不鲜。刘建业介绍,在书画鉴定中。辨伪乾隆画作难度并不大。首先,乾隆画作特点鲜明,把握好乾隆独有的帝王气息,即可对画作真伪有初步的判断。其次,乾隆画作的各种材料都是当时最好的,纸、绢皆为当时的绝顶之品。具有优质纸、绢的一切特征。印泥为采取珍珠、玛瑙、珊瑚、麝香、梅片、金箔、琥珀、猴等八贵珍品精制而成的八宝印泥,具有色泽鲜艳、纯正,印迹清晰的特点。乾隆軎好收藏历代名墨,且乾隆御制墨品质绝佳,所以他的画作墨色黑中透亮。绝不会在装裱过程中出现“跑墨”的现象。如果市场上某件“乾隆画作”用的纸、绢不够档次,或者是低档颜料画的,即便画得再好,也绝不会是乾隆御笔真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