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别人的贵人前,先成为自己的贵人
「勒温不厌其烦强调,讨论的气氛必须做到不管内容显得多么杂乱,没有人会害怕『伸颈』出来讲话,我从未看过有这么没有批评、也不见自我防卫的团体历程,大家自动自发『呛出想法』。」
「好的理论必定是实用的。」多年前,团体动力和行动研究之父勒温(Kurt Lewin)传下这句话,为行动研究和社会心理学奠下立基石。站在这块基石上,才有Morton Deutsch(合作与冲突、囚犯困境)、Dorwin Cartwright(社会权力)、John Thibaut和 Harold Kelly(社会交换论)等学者,依循「勒温的传统」四处开花结果。对许多美国社会心理学者来说,遇见勒温,无疑是他们的贵人。然而,这种百花繁盛的情景是如何产生的呢?勒温其人其事,有什么神秘的诀窍?
1945年勒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团体动力研究中心」,召来解甲归田、身怀绝艺的各路好汉,虽然两年后勒温即离开人间,但他设立的「团体聚会」(Quasselstrippe)却延袭下来,透过学生的散播,影响了好几个世代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东吴大学心理系教授刘惠琴就曾提到,她在明尼苏达大学读书时,修勒温学生Deutsch的学生David Johnson的课,他就特别喜欢找学生去他家聚会,显然是传袭勒温的遗风。刘惠琴初到美国,要开车找路,还要努力听懂他们的笑话;除了红酒与起司片外,能感受到的创意激荡不如预期的多。但当她学成回国,反倒从学生和朋友间,更能感受到这种「社群的激荡学习」。
在麻省理工学院里,原本就有跨系际合作的传统,来自不同学门的学者为某个计划案组合,结束后又各自返回自己的系所。Cartwright曾经提到,这种学院态度有助于勒温建立一个富有创意力的环境。反思到职场环境里,我们看到许多传统的大企业,部门与单位间职掌、角色画分严谨,却不如打破专业分际的小公司来得表现出创意力,或可从麻省理工学院和勒温的例子里,得到启示。
勒温曾经发展出「学习圈」和「小团体讨论的工作风格」,直到现在,仍为企业界沿用。事实上,在MIT里,他的学生接受访谈时,也描述了同样的感觉,总括来说,就是对自己所做之事的「热情与信心」。John Thibaut说,学生都感觉「身为一件重要事情的一分子」,为参与这个能改变命运的行动兴奋异常。合作、热情、探索就是勒温所传达的风格,他所到之处,就如同混沌理论的吸子,吸引一批优秀的学生围绕在他身边。
且从勒温的个人特质,来寻找这种「别人的贵人」的特色吧。勒温曾经形容自己:「一个人时无法做创意思考。」他工作的方式就是与别人交谈,谈他自己的或别人的事,都没有关系。他常抓着一个学生沿河边散步谈话,学生努力记录,这场谈话说不定就将某个重要计划拍板定案。不同的学生,回想起与勒温不同的谈话场合与记忆。许多社会心理学的大案子,就是这样「谈」出来的。
勒温的「团体聚会」,后来被形容为「星期二夜晚的聚会」,但也拜勒温的学生Festinger(认知失调论)推广有功。因此,受这位「贵人」直接领导的时间即使不长,他们的「优良传统」总是能延续下来。基本上,这个「勒温传统的团体会议」就是一个问题解决取向的「动脑会」。勒温的学生Ronald Lippitt曾经如此描写:「勒温不厌其烦低强调,讨论的气氛必须做到不管内容显得多么杂乱,没有人会害怕『伸颈』出来讲话,我从未看过有这么没有批评、也不见自我防卫的团体历程,大家自动自发『呛出想法』。」
学生还说,勒温从不把任何做过的事视为「已解决」,只要有新的想法,他也乐于聆听,保持开放的心胸,愿意接受各种各样的批评。John Thibaut就说过,这一切成为可能,应归因于勒温的「强烈信心」(enormous confidence)。勒温在成为学生的「贵人」前,他也先成为自己的「贵人」。
套用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的创造力系统理论,在每个行业、学门里,像勒温这样的「守门人」是非常重要的。勒温本人对社会心理学界的重大影响,直到六十年后仍未画下休止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