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毫无疑问,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中英交往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这里,我们会透过揭示一些过去未被发掘或注意的史料,深入讨论英王国书中译本的几个重要问题:国书中译的过程是怎样的?透过回答和分析这些问题,我们期望能对马戛尔尼使团有更准确和深刻的理解。
马戛尔尼使团国书中译的几个问题_翻译与近代中国
毫无疑问,1793年的马戛尔尼(Lord George Macartney,1737—1806)使团访华,在中英交往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过去,不少学者对这重大历史事件做过研究,提出不同的论述和评价[1],但一直被忽略的是当中所涉及的翻译问题。笔者过去曾发表过一篇讨论马戛尔尼使团翻译问题的文章[2],算是比较正式地探讨这重要的课题,但一些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其中十分值得深入探究的是马戛尔尼所带来英王乔治三世(George III[George William Frederick,1738—1820;r.1760—1820])写给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r.1736—1795)的国书,因为这是乾隆所能接收直接来自英国人的信息,足以影响他对使团以至英国的理解。
在这里,我们会透过揭示一些过去未被发掘或注意的史料,深入讨论英王国书中译本的几个重要问题:国书中译的过程是怎样的?中译本的译者是谁?国书最早的中译本是怎样的?它跟过去故宫所藏军机处上谕档中的《译出英吉利国表文》有什么分别?当中的改动是谁作的?这些改动的意义又在哪里?透过回答和分析这些问题,我们期望能对马戛尔尼使团有更准确和深刻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