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中,刘师培的人生结局,以今天的观念看,简直是不可思议。
因为,他原本是应列入革命党叛徒史册、抛进垃圾堆之人,但后来,却居然被奉为了国学大师。
1884年,刘师培出生于江苏仪征一个书香门第,其祖、其父均是治学大家,尤以精研《左氏春秋》闻名。因此,刘师培8岁就开始学《周易》,12岁读完四书五经,并开始学习试帖诗(科举考试采用的诗体),写有《水仙花赋》、《凤仙花诗一百首》等;1897年起,则开始研究《晏子春秋》。
1902年刘师培中举,少年得志;次年,赴京会试不第,归途经上海,结识章太炎,撰《攘书》等,倡言革命,并与章氏讨论《左传》义例,大张晚清“古文经学”之旗帜。
1904年,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
1906年至安徽芜湖,任皖江中学教员时,又与陈独秀组织“岳王会”,宣传革命,发展党人,培养专门从事针对清廷的暗杀人才。
1907,刘师培携妻何震亡命日本,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要撰笔人之一,与康、梁保皇党人进行理论辨战。
然而,刘师培在日本期间,却接受了西洋的无政府主义等思潮影响,其思想,渐与革命党人疏远。
1908年回国后,为求个人前途,他突然投奔满清政府两江总督端方,成为端方侦察江浙革命党活动的一个鹰犬。
由此,他也得以在端方幕府中,用心钻研经史。
此时,刘尚只是一个24岁的青年人,但其经文学问,却巍然已为大宗。
1911年,随端方领兵入川,弹压保路运动,途中,端方为革命军所杀,刘师培遂逃往成都。辛亥革命胜利后,经人介绍,到四川国学院讲学。
刘师培投奔清廷后,做过几件背叛革命党的大事,如:
一、离间、挑拨章太炎与革命党人的关系,于《神州日报》公布所谓章太炎上端方书(章曾上书端方,请其拨给路费,他拟去印度研究佛学),诬指章太炎亦叛变革命,致使同盟会发生分裂,章氏从此与孙中山、黄兴等人分道扬镳。
二、刘曾写有《上端方书》,献“弭乱之策十条”,背叛革命,主动充当清廷的暗探。
三、1914年到北京,刘师培又服务于袁世凯,做参政院挂名参政,并与杨度、孙毓筠、严复、李燮和、胡瑛等六人组织“筹安会”,撰写文章鼓吹帝制,成为君政复古骨干。因此,待帝制复辟失败后,刘师培便只有狼狈出逃,避往天津租界。
象这样一个已在革命党人中名声狼籍的人,照理说,作为真正的人,他已完了。在封建帝制永不存留的民国社会中,也再不可能有他这个人的什么地位与舞台;在革命党同志之间,更不会再有任何情谊沐露于他。
然而,事实却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1917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就向刘师培伸以了援手,聘刘担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任由刘师培先后开设“六朝文学”、“文选学”等课程,使他得以重拾其国学之长,大展身手,潜心教学与研究。
期间,他编篡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不仅流传于世,并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首屈一指之巨著。连鲁迅也在1928年时说:“我看过的已刊的书(指中国文学史一类),无一册好。只有刘申叔(即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倒要算好的。”
在北京大学期间,刘师培还兼职北京大学附设的“国史编纂处”。
袁世凯当政时,曾聘湖南名士王闿运主持成立了国史馆。王死后,1917年6月2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国史馆并入北京大学,改为国史编纂处,以蔡元培校长兼任处长。国史编纂处分纂辑与征集二股,纂辑股纂辑民国史及历代通史,征集股掌征集一切史料。蔡元培便聘刘师培等人为纂辑专员。
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刘师培病逝于北京学界之中,年仅36岁。
其丧事由时为北大文科学长(系主任)的陈独秀主持,中国文学系诸同仁同学参与共同料理丧事,将刘的遗著检齐,送交北大图书馆保存。翌年3月,也是由陈独秀派刘师培之弟子刘文典等人,送灵柩回其故乡扬州安葬。
刘师培在临终遗言中总结一生时说,他“以入政界为悔,以坏祖先清德为耻”,就其以往,算是对世人有了一个交待。
他的人生,也算有了一个善终。
虽说是英年早逝,让学界遗憾。
因而,几十年来,至今,刘师培都被学界尊为国学大师。
至于他做革命党叛徒的事,则仅被知情者轻描淡写,一晃而过,遮掩于其学问大师之光环之后。
刘师培的人生,得以善终,这事在今天看来,还是有些奇怪的。
一个人再有才华,但他毕竟大节不保,为何蔡元培、陈独秀,乃至章太炎等人,不仅能容忍刘师培,而且还极力为刘伸以援手(刘在四川被革命军抓捕后,远在北京的章太炎居然设法援救而获释),让刘得以在学界顺利崛起?
有人以为,是刘的学问好,大家爱其才华。
然而,世上有才华者,实在不少。特别是,六十余年来,又有什么文化人在政治上失足后,仍能受到尊重?既为政敌,谈何尊重,此亦属正常。
为何刘师培独能出萃?
可以说,其秘密在于:因蔡元培、章太炎、陈独秀等人,与刘师培同属革命党派系中的“光复会”或“岳王会”党人,在人事谱系上有一种承接的个人特别渊源与感情。因而,在不再是革命的年代里,相互间便容易有着不计往事、宽恕失足而惺惺相惜的心境。
所以,刘师培遭厄运之际,蔡、章、陈等人,自然就会伸手相拉,管他什么叛逆不叛逆!
此种情感丝联,非有相同经历者,恐难感悟。
所以,对蔡元培此举,今人只多以蔡主持北大,取兼容并蓄广纳人才,是显其智慧,而予以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