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知道的“分离——个体化”』
前段时间,播出的都市家庭剧——《小别离》被观众称为“业界良心剧”。
除了黄磊、海清等众实力主创为我们呈现了诚意十足的演技外,剧中谈论的关于孩子升学、爱情、亲情、成长等故事就像我们的曾经。
我们就像风筝一样,一头是广阔的天空,一头是父母的牵挂和不舍。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最终都是要和父母说“再见”的。
在这个当下,我们体验着兴奋和焦虑,但可能你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今天,柠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分离-个体化。
首先,我们感到疑惑的一点是,到底什么才是分离-个体化呢?
有研究是这么说的,在6-24个月,婴儿与母亲建立了重要关系之后会经历第一个分离-个体化过程。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不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通过站立、起身等行为尝试与母亲分离、观察自己的母亲。
逐渐的认识到自己和母亲不是一体的,并开始探索外面的世界,但仍然与母亲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第二个分离-个体化阶段是在青少年时期。
随着学龄的增长和个体的发展,青少年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脱离父母的影响,更多的是与家庭的分离。
这里的独立,更多的是强调内在世界的成熟,就是说可能他们在物质上还是依赖于自己的父母,但是不再过多的依赖父母的情感联结,此时他们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和亲密关系。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青春期的孩子虽然叛逆,但是却能找到和自己关系很好的朋友;
虽然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敞开心扉,但是却愿意和自己的同学说些真心话,就是因为他们不再将自己的感情过多的投放在爸爸妈妈身上。
当然,分离-个体化并不是指与家庭完全的分离、隔离、断绝关系,而是指在与重要他人的关系中,个体能发展独立与自主的能力。
或者说,能清楚的界定各种关系的边界,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就是感觉自己长大了,不再感觉自己是个宝宝、妈宝、爸宝。
影响我们分离个体化过程的其实是依恋类型。柠檬之前也和大家探讨过儿童的依恋,这里就不多做赘述。
有一种依恋类型是安全型依恋,有人说这种类型的依恋能够提高心理分离进程。
这可能是因为安全型依恋的亲子关系在婴幼儿早期就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形成了安全、稳定的感觉,认为“即使我离开,母亲也是在背后关注和支持我的”,发展出较高的自尊水平。
对外界持有好奇心和包容的态度。而在其他类型的依恋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需要不能完全得到满足,长大以后也就不会表现的那么好,无论是在社会适应方面,还是个人的自尊发展,都是有所欠缺的。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成长也不同,分离-个体化阶段的表现也会不同。
所以,并不是说,不舍离家、离不开父母就是长不大,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可能不经意间,你就已经成熟了。
纪伯伦在《先知》这本书中谈到了有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问题,送给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你们
现在搜索微信公众号“柠檬心理课堂”回复“父母”,一起来看看把!
文:张琪
主播:夜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