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10月18日《北京日报》
老百姓去政府机关办事究竟有多难?近期的两条新闻或许可以说明。先是央视曝光北漂小伙返乡6次办护照,接着媒体报道郑州一孕妇四月跑20趟仍未成功办理准生证。这两个新闻一时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少网民争相在网上晒出自己“办事难”的经历。
实际上,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早就存在,老百姓对此有颇多意见。应当看到,此番并不是媒体第一次报道类似新闻,但遭遇如此相似、办事如此“折腾”还是让人瞠目结舌。办证审批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环节,也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而从媒体曝光的现象来看,一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对此却不以为然。面对前来办事的群众,摆出一副高高在上,“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姿态,便民利民之心全无。客观来讲,现实中的确有某些审批程序可能相对复杂,但不难发现,民众普遍诟病的“办事难”大多是由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不够上心,不够耐心,故意刁难所致。种种情形直接暴露出某些政府职能部门的慵散作风,危及党群干群关系,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因此,开展转作风不妨从根治老百姓“办事难”开始。
必须意识到,根治“办事难”绝不是嘴上说一两句就可以实现,还得付出更多实际努力。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越来越大,频繁奔波于两地、多地办事已是人们工作之常态。如此现实自然给政府机构便民利民摆出了更大困难。但困难归困难,迎难而上维护老百姓利益是政府机构的应有姿态。一方面,这要求政府部门绝不能对群众办事不上心不耐心,更不能以各种理由借口来推诿“打太极”;另一方面,也迫使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快改进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务满意度。对老百姓办证审批的流程和结果都要有更为科学、合理和人性的制度安排。除此之外,还要对那些工作态度消极,屡遭群众投诉的人员加强考核,优胜劣汰,纯洁公务员队伍。
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深入开展,“办事难”必须坚决剔除。政府部门“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才能收获老百姓的更多信任和支持。打铁还需自身硬。让“办事难”成为历史,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拿出更科学的便民措施,不能再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