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4月初站上了“上海市科技功臣”领奖台。回顾过往30年,金东寒笑称:“我只做成了一件事——钻研特种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事,开创了我国新型特种舰船从无到有的历史,使我国特船技术水平、综合性能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其技术成果的民用产业化也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无烟火炬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
来到金东寒所在的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记者看到,让金东寒耗费30年心血的,原来就是我国首台具有知识产权的国产某型特种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该发动机能使用多种气体燃料和固体燃料,并且连续燃烧。据了解,这种发动机对能源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对工艺、材料的要求非常高,美国通用和福特两大公司曾对此研究多年,都因成本和技术等原因不再继续。
金东寒说:“我开始投身特种发动机的研究工作时,国际上还没有一台实用的此类型发动机,国内熟知这种发动机的人也只是个位数。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发动机模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最初的几年,研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国内研究特种发动机动力系统尚属空白,一些权威专家认为特种发动机仅是理论上的概念,能否应用成功还很难说。但金东寒相信,只要不违背科学原理,特种发动机就有实现的可能。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加热器材易腐化、研发配套条件差、机身出现裂纹等问题在特种机的研制过程中出现了。对此,金东寒并没有放弃,而是从细微入手,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
“面对一个问题,你首先应该想,解决这个问题是可能的,这样才会主动去想方法。如果自己都觉得不可能,那就永远不会找到办法。”从创造性地运用排水取气法解决漏气大问题,到解决一个个零部件的具体问题,金东寒带领整个团队,一步步突破了特种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
上世纪80年代末,研究所里有一部分和美国合作的项目,这些项目拥有丰厚的资金支持,并且能够去美国增长见闻。面对近在咫尺的“良机”,金东寒还是选择留在国内坚持开展特种机项目。
“自己的东西不可能期待别人帮你造出来。”虽然资金少、机器设备严重缺乏,金东寒和团队人员还是想方设法克服了机器短缺的困难。研究所里没有压力机,他们就用“抡大锤”方式制作关键部件。“我们团队六个人轮流、通宵砸,为了提神,两个人砸,四个人打牌,谁输了谁去砸……”金东寒回忆着当年的艰苦岁月。
在不断进行自主钻研的过程中,金东寒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多年来,他的团队一直由年轻人担任课题组长,由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作为技术骨干。金东寒说,让年轻人在第一线,老同志保驾护航,既能保证课题的正常推进,也能提高年轻人的培养效率。
在他的团队里,有一个不寻常的传统:对待荣誉和待遇总是相互谦让。每当拿到荣誉和奖励,老同志都习惯把年轻人往上推,而把自己的名字省略掉或者向后排。金东寒说:“这就如同一台机器,只有其中的每个零件都发挥作用,整机的性能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未来,金东寒将目标锁定在舰船柴油机项目。目前,他的团队已经开始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技术攻关。他说:“我的人生已瞄准在下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改变中国船用柴油机的落后面貌,让中国舰船能装上国产性能优越的‘中国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