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早期出国追求学术梦想的一代学者,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郭毅可见证了过去多年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下众多海外华人学者的奋斗史——他们通过国际交流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同样通过国际交流帮助祖国推动科研发展。
他曾说:“国内学者出国交流,有利于建立国内外学术沟通的桥梁,进而促进国内各领域的科研水平提高。中国学者和世界的广泛合作对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
郭毅可正是从开放交流中走到今天的学术地位。1987年,这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生来到陌生的英国,当时他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程序设计语言”。英国在该领域 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帝国理工更是世界翘楚。
28年间,他凭借在数据分析和应用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成为帝国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并出任该校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还担任过学院孵化的一家软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对他来说,海外成功的轨迹从来没有偏离祖国的发展,“中国梦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他说,这些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和引进计划,促成很多海外学子学成后回国,实现了个人发展和为国服务的双重目标。即使有些海外人才没有直接回国发展,他们也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现在,郭毅可从事的多个科研项目与国内高校、企业有密切合作,其中包括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院和华为合作成立的创新实验室、该学院和浙江大学合作成立的应用数据科学实验室,他在这两个实验室里都担任主任。此外,他还担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的院长。他们与浙大的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得到国家支持,被确定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资助项目。
郭毅可说,中国“在人才政策上是很开放的,积极鼓励国内各高校、企业聘用海外科学家,将国际人才引入国内,这种思路是非常值得倡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