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好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走好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时间:2023-09-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测算,一个中国农民最多养活4名国人。相较之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差距显著,农业现代化之路依然漫长、艰巨。  选择符合中国国情或区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好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们特约请“千人计划”专家邓兴旺撰文,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单位劳动生产率和粮食自给率尚待提高的问题,提出应借鉴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选择符合中国国情或区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民现代化,以科技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主要有两个发展模式:规模化农业,地多人少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主要着眼于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以大面积耕地、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在尽量少劳动力基础上获得高效益;集约化农业,地少人多的国家如以色列、日本等,主要着眼于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以密集、深化的劳动投入和资金技术投入在小面积耕地上获得高效益。

  其中,美国现有耕地面积29.7亿亩,农业从业人口205.6万,占美国总人口的不到1%,但其人均农业产值高达8.98万美元。据美国农业专家估计,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外国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其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20%,出口约占世界粮食出口的40%。

  以色列拥有的耕地约为640万亩,农民劳动人口约为12万,占总劳动力的3%左右,人均农业产值达3.64万美元。保守估计,以色列一个农业人口可养活90—100人。以色列农业经济效益显著,不仅每年向世界市场出口价值3000万美元的种子,还每年出口价值6亿美元鲜活农产品和6亿美元的加工食品,每年农产品出口利润达1.5亿美元。

  中国目前耕地面积为18亿亩左右,农业从业人口约为2.8亿,人均农业产值0.34万美元。据测算,一个中国农民最多养活4名国人。目前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不足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约为70%左右,另外30%需要通过国际市场进口补充。相较之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差距显著,农业现代化之路依然漫长、艰巨。


 尽管实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的美国与集约化生产的以色列在经营形式和生产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两者却存在一个共同特点——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

  从上世纪40年代的农业机械化到70年代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以及后来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信息化,不断进步的农业科学技术使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美国有20%的农场主采用直升飞机进行田间管理,有的甚至采用遥控拖拉机实行自动耕种;70%的农场拥有互联网接入技术,并建立了灵敏的市场信息反馈网络。大规模的机械化和信息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美国农场平均每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同时管理耕地近3000亩,照料6万—7万只鸡、5000头牛,可以生产谷物10万公斤以上以及生产肉类1万公斤左右。美国农业高科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始终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里的广泛应用,根本原因就在于经过生物技术改良的动植物品种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动植物的品质、产量和抗病性,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美国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同样,以色列农业之所以在全球能名列前茅,主要是以色列历届政府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坚持不懈地执行了科技兴农的发展道路。虽然以色列是一个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全国年均降水只有200mm,但以色列建国以来农产品产量增长了12倍,而每亩土地耗水量仍保持原有水平,这与他们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息息相关。采用节水灌溉,每块土地可节水50%~70%。除了节水技术,以色列十分注重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开发培育作物新品种,他们利用生物技术和其他手段,不但培育出品质优良、抗病抗虫、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种子和种苗,还以先进的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种植,从而有效保障了以色列大田作物优质高产。


  择符合中国国情或区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美国与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示,但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环境、经营方式均与二者不同,简单复制二者的农业发展模式,非但难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反而有可能会产生诸多新问题。我们需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在能实行规模化经营的北方平原地区,可以通过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来集中土地,推行机械化生产,实现规模经营;而地形较复杂的南方地区则可以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充分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加快农民技能培训上下工夫,走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道路。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现代化是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而不仅是正进行中的“中国城镇化”。中国农村的最终出路也在于就地现代化,农民就地得到教育、培训和就业,不仅能够让农民在当地安居乐业,减少大规模人口的盲目流动,而且能够有效化解当前城市教育、医疗、住房资源短缺等社会难题。因此,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基本的水、电、网络等现代化生活保障,让广大农村享受改革发展红利的同时,缩小城乡间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的差距。特别是文化教育现代化方面可以先行先试,让城市的文化教育资源以同等的服务标准延伸到农村,着力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教师待遇等。同时加强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建设,让农村孩子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拓宽知识视野。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有文化的新农民,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邓兴旺团队领衔玛卡的育种种植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使农科教紧密结合;打破目前以论文为核心的农业科技评价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实施选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按照工作岗位要求,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及其转化率、项目管理水平、服务农业的实际成效、农民满意程度等多角度评价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同时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成果转化,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高度重视国家政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目前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的效能有待提高。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以下简称农业“三项补贴”)。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大大降低。在多数地方,农业“三项补贴”已经演变成为农民的收入补贴,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或者不种地也能得到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仅要交自己承包耕地的费用还很难得到政府的补贴支持。建议今后政府集中财力物力,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积极引导并大力支持,为农业的现代化打下更为有利的基础。

      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07亿吨,连续第十一年实现增产。但在“十一连增”的背后,却是农业土壤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的窘况。据统计,中国拥有地球上7%的耕地,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用量的35%。目前在全球高氮化肥用量国家中,我国是唯一的“增肥低增产”类型。单纯地追求农业高产连增会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高化肥用量和环境污染加剧,这无疑是“杀鸡取卵”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无法保障民族永久性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用科技手段解决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畜牧污染、秸秆还田等问题,改善农村生态坏境,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农村生态系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使我国有限的耕地始终具有充分满足人们对食物需求的生产潜力。因此,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灵活安排调整农业生产,甚至在适当的年份(如国际粮食低价时)通过加大粮食进口量解决国内粮食需求,以便实现土地轮休,从而积蓄更大的生产潜力,有效保障土地生产的可持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