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一生,至少要学一件乐器
但是有的成年朋友问我,
你看到我们现在学琴来得急吗?
他已经50多岁,
我说,想学音乐什么时候都来得及,
我有一个朋友母亲82岁开始学琴,
到85岁的时候也弹的有模有样的,
但为什么我还要强调,
感性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从小抓起,
音乐教育一定从童年开始呢?
这是由人的心智成长的规律决定的。
我最近经常去讲课,普及经典音乐。
现在咱们国家非常重视培训,很多公务员,企业高管,来听讲座。
我给人讲音乐艺术的魅力,
讲音乐艺术在人的生活当中重要性,
我讲完了以后,
所有听众都很激动,
都马上跃跃欲试想听音乐,
但我心里很清楚:
两个星期之后有多少人记住这件事情,
那是令人怀疑的,
一朋友请他去喝酒,而这时别人他一张当晚音乐会的门票,
我可以很清楚的判断,他还是去喝酒了,不会去听音乐会。
为什么呢?
对他来喝酒还是比听音乐的吸引力更大。
再好的讲座,也只能唤醒那些原本接触过音乐,对音乐有兴趣的人对音乐的热情。
那些从小没有受过音乐教育,没有体验过音乐快乐的人,
对音乐的需要就没有那么强烈。
审美的需要,感性的需要如果不从童年开始培养,
成年以后在进行这种教育效果是很差的。
我国现在正在搞高雅艺术进校园,
培养大学生审美艺术的修养,
唤醒大学生,沉睡、麻木了的审美需要,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但是,我认为:
从教育规律的角度来讲,
在大学阶段再进行音乐教育,
犹如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不是没有作用,
有怎样的作用呢?
只能激活那些童年受过音乐教育,体验过审美快乐的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你却不能让那些童年没有过任何音乐快乐体验的学生,去重新寻找艺术审美的快乐,
到了这个年龄段才开始进行艺术教育,
已经很难让这些学生开始对经典音乐感兴趣,对高雅艺术产生渴望感,
这里面的关键原因在于,
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养成,都存在着关键的问题。
错过了素质养成的关键期之后,才开始进行教育,
那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人的素质成长有一个关键期。
我们大家都知道,语言学习,
一个小孩子生活在多种语言环境下,
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分别操着不同的语言,
我曾经去过瑞士,瑞士有一个多国交界处的地方,
在地方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说三、四种语言,
因为,他在童年,语言形成的关键期,就同时接受各种语言的刺激,
他很自然地就掌握多种语言。
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他们长大之后,再去学另外一种语言,
就会非常困难。
大家也都发现了,
我们国人学英语,
听、读、写好的人,比发音好的人多得多,
为什么,——
单词与语法的掌握,是理性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的,
但是,发音是感性层面的能力,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后天训练是非常困难的。
很多人,无论怎么训练,都不可能掌握标准的发音与语调。
但是 如果一个孩子是在英语环境中成长的,就会发现,
他词没有掌握几个的时候,但是发音非常准,语调非常地到。
再举一个学戏的例子,
有的孩子从小在戏班子中长大,
他唱戏,风格与味道圹就特别地道,
但是有些水平很高的歌星,
他们在成人后才学唱戏曲,
怎么听他们戏,都象在唱歌,很多戏曲微妙的风格韵味,他们无论如何也把握不住。
大家都听说过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的故事,
1920年,一个传教士在狼群中发现了这两个孩子,带回到人类世界,
这个孩子从小被狼养大,没有掌握最基本的人类行为与情感,
且不说,没有语言,没有表情,连走路都是爬,
人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再教育,
但是没有任何效果,她们已经不能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反应模式了。
这个例子说明,不管是什么样的技能,
甚至包括走路、话语这些人类最基本行为能力,
一旦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以后,
再进行教育效果是很差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希望的。
大家是否知道,我们的情感也有发展的关键期,
以前大家听说过这种说法吗?
在现代化的妇产科医院中,
剖腹产的孩子生下来以后,一定要做抚摸操,
在很多现代医院的妇产科中,这已经是一个规定程序了。
研究表明,生产过程中缺少产道挤压的孩子,
如果再不做抚摸操,在婴儿期再缺少大量的肌肤接触,
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情感发育会完整,会感情冷漠,
我们可以看到,成人中有两类人,
一类人,在长大成人以后,
仍然愿意与自己的父母有肌肤的接触,
他们往往与父母的情感联系非常紧密;
而另一类人,
在长大成人后,
父母想和他拉拉手,
他都会觉得比较别扭,
这些人,与父母的联系,
往往没有那么紧密,
他们不能想象在这个年龄还与父母有拥抱、抚摸这样的亲密行为。
肌肤之亲,是情感联系的生物学基础,
而童年的肌肤接触,
是情感依恋发展的关键期。
一但错过这个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即便在理性上明白,父母是自己的亲人,
但在感性上,
还是无法建立那样紧密的依恋关系。
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原理,
这些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心理学的原理——神经的连结,
人的各种观念、各种思想、各种的感觉,其生物基础,都是神经的联结,
人的每个大脑细胞都有一个细胞核,
同时生出的7-8只爪突触,
最初各个大脑细胞之间是分离的,——突触之间没有连结起来,
但是一但接受某种刺激后,突触之间就开始产生连结。
比如你咬了一口苹果,
在人的大脑中酸感的细胞就和脆感、甜感的细胞就连结上了,
当在再伴随着,“PINGGUO”这个声音时,对这个感受的细胞就与那些细胞连结上了,以后,由于神经连结的作用,听到“PINGGUO”这个声音时,其它感觉就随之而来了。
实际上,所有人类的感受、经验、观念、意识等心理活动是神经连结的表现。
我们在这里,再一次回到,亲情产生的例子
孩子的任何一种经历其实都会产生脑神经之间的联结,
小孩从产道娩出开始,
到出生后最初几小时之内,脑神经会产生大面积的联结,
没有经过产道积压的孩子,
就没有和母体触觉层面的神经连结,
而产后母亲每天裸体拥抱孩子时,
这个孩子就把爱、亲情、温暖、安全和这个拥抱自己的对象发生了联结,
——母子的亲情就是通过这样的肌肤接触,在脑神经层面上建立起来的连结。
中国都有“严父慈母”之说,
孩子也都知道,在自己的成长当中,
父亲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但,他还是与母亲更亲,
还是不愿意与父亲在一起,
不愿意与父亲有身体的接触,
不适应与父亲有亲热的表现。
——因为孩子与父亲没有童年期肌肤之亲的神经连结。
我举一个复杂的例子:
打酱油的例子
一个小孩子,爸爸让他去打酱油,
另外一个孩子,爸爸让他去打醋,
打酱油的孩子一进门摔倒了,
酱油瓶打碎了,
父亲上去给了他一个耳光,
说:“笨蛋,什么都干不成,一边去。”
自己去买了一瓶酱油;
第二个孩子打醋回来,一进门也摔倒了,
把醋瓶打碎了
父亲问了一句没事吧!
给你两毛钱,再去打一瓶新醋回来,
小孩子跑去又买了一瓶醋回来。
这事也过去了。
二十年后,世界上多了两个小伙子,
一个小伙子,
你给任何一个任务,
他非常害怕、畏惧,战战惊惊,凡事不敢做主,不敢担当,
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怯懦无能的人,
另外一个小孩子对什么都充满了勇气,敢作敢为,敢于担当,
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勇于开拓的人才。
在这个故事中,
让孩子打酱油,这是一个指令,
孩子遵照指令去打酱油,这是一个行为,
打碎了酱油瓶子,是行为产生的结果,
一个耳光打过去,就是对这个结果的惩罚,
惩罚产生了痛苦的体验,畏惧的感受。
在这一连串神经连结中,
最终,行为指令与痛苦和畏惧就连结在了一起。
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
童年的这种联结特别直接、非常紧密,
童年的连结在成人之后,仍然表现为优势连结、优先反应,
这种童年建立的连结,
会变成下意识的习惯性反应,
形成人格特征,泛化到所有行为模式中。
比如说,
打酱油这个孩子,仅仅是在童年打酱油时遭到过惩罚,
但是,他形成了按指令做出的行为,会产生痛苦的反应。
于是在后续的成长中,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一种指令,都唤起了他遭受惩罚的痛苦感,从而产生了对任何指令都感到畏惧。
童年的事件已经忘却了,童年的痛苦也已经忘却了,
但是对指令产生恐惧感,则留了下来,泛化到各种情境中,
形成了习惯性的行为与心理反应模式,
产生了他软弱、怯懦、畏惧、不敢担当的人格特征。
而打醋的孩子,
由于童年遭受的挫折与失败与没有受到惩罚,
在童年的经验中,指令、挫折没有与遭受惩罚的痛苦形成神经连结,
而到成人后,他对接受任何就没有恐惧感,也不害怕遭受一些挫折与失败。
感性的偏好,特别需要从童年培养。
正是由于以上原理,
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
感性的偏好养成,
感性能力的培养
都特别需要从童年开始。
为什么家乡的水最甜?
为什么母亲做的饭最好吃?
为什么有些海外游子出国几十年以后,
回到家乡听到3岁的时候听过地方戏会热泪盈眶,
因为童年的经验对他的影响非常深,
所以要想让一个孩子热爱艺术,喜欢音乐,
我们就必须要抓住童这个个感性偏好形成的关键期,
家长想让孩子将来成人后喜欢什么东西,
你就必须要在他童年的时候,
就让他多接触什么,
并且在接触这个东西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许多老人喜欢家乡的老戏,
50-60年代的人,喜欢苏联歌曲,
60-70年代的人,喜欢那个时代的歌曲,
70-80年代的人,就喜欢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流行歌曲了。
道理就在于此,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也喜欢高雅音乐,
那你就让在在童年大量感受高雅音乐作品。
如果你不做这样的工作,
他也会自然而然接触到当下流行的音乐,
他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这样的音乐,
当达他到一定的年龄,
对当下的流行音乐不感兴趣的时候,
他就要么只能听自己年青时候曾经喜欢过的东西,
要么就没有音乐可听了;
童年的艺术教育,可以把艺术美的感受和快乐埋在内心深处,
转化成孩子一种本能层面上对艺术美的需要和对审美快乐的渴望,
这是孩子一生需要艺术、需要审美的深层次的动因,
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动力,
一个人就很难一生去热爱艺术。
没有童年的艺术教育,
成人以后再进行艺术教育,
成本很高、效果很差。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记住:
审美教育一定要从童年抓起。
实际的例子
请他大家看看这张照片,
我这次去欧洲自驾游时拍到的一个场面,
这个孩子骑在爸爸的肩上,与爸爸一同欣赏一座古老修道院的建筑,
我就能够感受到这孩子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的温暖感,
父亲抓着孩子小腿的亲密感,
一同编织进入了孩子大脑的神经之中。
这真是感性的教育的典范。
我上次在俄罗斯到美术馆,
国外有很多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博物馆当中进行,
孩子们来到伟大艺术杰作的真迹面前,
接受到艺术美的熏陶,
随着老师和蔼的语气、精彩的讲解,
这些快乐和艺术美的感受结合在一起,
将来长大的时候,就可能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
请再看这张照片,
我是我在阿尔卑斯山主峰少女峰前面拍的,
看到父亲背着一个还叼着奶嘴的小孩,
一同登上阿尔卑斯山的山顶,
让孩子与他共同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同时我还看到了这样一个至少于7-80岁的老者,
穿着一条短裤, 背着双背包也来到山顶,
享受同样的景象,
我们可以想象,也许这个老人,
在他童年的时候,也有过在爸爸的背上,
享受大自然美景的经历。
同时我们也可以想象,
这叼着奶嘴的孩子,
在他老年的时候,
也会像这个老人一样,
再次 回到阿尔卑斯山顶。
反面例子
反观我们现在身边的孩子,
当他在美丽的大自然当中只顾抄树名的时候,
教师应该知道,
孩子失去了感性能力发展的机会,
在壮丽的北京故宫博物馆,
当家长要求必须要抄下建筑前的解说词的时,
家长应该意识到,
你剥夺了孩子感性素质的发展机会,
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各位家长,
你让孩子抄的树名,记的解说辞,
孩子用不了多久就彻底忘光了。
但是你让他多回一次头看看远方的山、眼前的树、脚下的花,
在仔细端详一下,太和殿屋脊上翘首望天的怪兽,金壁辉煌的建筑,
这一瞬间对美的感受,
将会影响他一生对美渴望。
我经常做音乐普及讲座,
有些听众听了讲座后很激动,
上台与我交流,
我发现在这些人中,
大多都是在童年时期体验过音乐带来的快乐的人。
儿童时期的审美教育、感性体验好像播撒一个种子,
成年的教育,好像是雨露和阳光,
没有种子,再多的雨露和阳光也没有用,
有了这颗种子,成人的艺术教育才能够让它重新发芽,
如果错过了童年这个感性素质养成的关键期,
没有种下热爱艺术的种子,
待他长大成人以后,
再进行审美教育,
能不能发芽,
我就不知道了。
童年是人感性能力、感性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和黄金期,
我想说童年的审美教育为孩子播下人生幸福的种子,
童年的审美教育对人一生的审美需要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童年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审美教育为抓手的感性素质的培养,
教育中存在的“结构失衡”,“程序失当”问题
但是,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
在当前我们的教育体系中,
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与程序失当的问题。
所谓结构失衡,
就是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素质,没有得到充分的教育,
感性素质培养的严重不足,甚至是缺失就是最突出的代表;
所谓程序失当,
就是大量不一定非要在童年学习的内容,
放到了童年去学习,
挤占了许多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
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结构失衡的例子
这里有一个从网上下看到家长给孩子制订的学习计划。
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她订的长期计划是这样的:
“六年级一年要学十本奥数,做六本百科知识,两本语文提高班,英语听力阅读各十本”,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计划具体到每天每分钟,
“4:20分放学,快速步行40分钟到家,
5:00—5:40学校作业,
5:40—6:10晚餐,
6:10—6:30百科知识,
6:30—6:40打乒乓球,
6:45—8:00将学校作业完成,
8:00—8:30洗澡、吃水果,
8:30—9:10做英语阅读听力各一篇,
9:10—10:00完成三十道奥数题,
10:00—10:30看书或浏览当天报纸,了解时事,
10:30睡觉。”
家长还强调说:
“一旦制订计划,家长一定要监督孩子坚持完成。”
一个学期下来,执行的结果是这样的
——在家长看来他的计划完成得非常成功:
“除了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看书看报,
还做完了13本奥数,
40套数学小升初试卷,
英语做了16本阅读、14本听力、2本语法练习、38套小升初试卷,
语文完成6本百科知识,1本新题型题库,1本阅读训练80篇,2本提高班。”
我们可以看到,
在这个家长的计划中,一分一秒都不放过地占据了孩子的全部校外时间,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时间表中,
没有艺术
没有自由
没有游戏
没有交友,
没有娱乐,
除了考试升学所需要的科目之外,什么都没有。
通过这个时间表,我推测,
家长认为,
在孩子通往人生幸福的道路上,
是不需要审美感受
不需要放松娱乐
不需要交友亲情
也不需要自由意志的,
只需要考试的成功。
只要一步步的考试成功,孩子将来就会走向幸福!
一个程序失当的例子
我们再来这另外一个家长的做法:
孩子刚一岁,嘴里说不出来几个字的时候,
家长就开始教他识字,
同时学数数
每天规定时间翻识字卡片,学识字,
不但有中文字,还有英语单词,
两岁的时候,话还说不全呢,
就要背唐诗、宋词
幼儿园没有上完,
小学课本上的字全学完了。
三字经、百家姓,随便从哪开始,熟练得倒背如流,
指着地图能说出国名,认识国旗,各国首都城市名张嘴就来,
圆周率背得出上百位,
甚至化学元素周期表,只要你说得出来名称,他就马上告诉你是第几号,
于是家长带着孩子四处炫耀,
逢人介绍早期教育的成功经验。
但是我们看看后来,
到小学毕业的时候,
这个孩子又是什么样呢?
字,不比别的孩子认得更多,
算术,不比别的孩子好
语文成绩也并不突出,
当初能背的唐诗宋词没剩下几首,
剩下的几首,对诗词意境与内容的理解也不比其它孩子强,
三字经虽然还会背,但是一句也说不出来到底什么意思,
英语也不比其它孩子强多少。
评价
我认为,
第一个例子,教育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
一些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素质——特别是感性的素质被完全忽略了。
第二个例子,则是典型的教育内容程序失当的现象,
为什么是程序失当呢?
就是家长在孩子的童年,
安排了一些并不适合在这个年龄段学习教育内容
童年期大量的知识教育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得不偿失。
心理学研究中有,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叫“爬楼梯实验”,
实验的结果告诉大家,
一个孩子到多少周的时候就可以爬楼梯了,
提前训练没有什么用。
有很多家长不信,
一个北师大的同学是搞心理学的,
对实验的结论将信将疑,
很想亲自验证一下这个实验,
就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
他比书上所说的孩子会爬楼梯的时间提前了几周,
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爬楼梯训练,
他每天什么都不干,就是训练孩子爬楼梯,
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引导孩子往上爬,
进行了好几个星期训练,
最后,终于使他们家孩子比书上所说的时间早了两天,
虽然但是爬得别别扭扭,但毕竟早了两天,
但是她和我讲,
就到了书上所说哪一天的时候,
他们家孩子突然爬得流畅,非常熟练,
令她沮丧的时,
与此同时,那些,完全没有接受爬楼梯训练的孩子,
也都能流畅地爬楼梯了。
这个实验,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
早期教育要尊重人的心智成长的规律,
太超前了,
超越了心智能力发展成长阶段的时候,
你的教育是事倍功半,甚至是无效的。
而在这个素质养成的时期真正到来的时候,
再进行适当的教育会使你事半功倍。
背诵类教育内容
比如,我从来不反对孩子去背唐诗宋词,
但如果这个孩子根本没有语言概念,
既不知道这个语音符号指代的是什么东西,
也不知道其中包含哪些意境是什么,
更不知道他引申的含义与思想是什么?
那他背唐诗宋词,背的就是音节,
这和背圆周率,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花那么多时间去背这些音节,
你觉得意义何在?
上次看到李咏主持欢乐英雄的节目,
有些小孩在电视上展现自己的才艺,
李咏问其中一个孩子,
“面对这么多粉丝,你将会有哪些举动呢?”
小孩子说:我举不动他们?
我们会惊讶于,孩子对“举动”的理解于我们完全不同,
孩子是根据自己对词义的理解使用语言的,
小孩需要进行语言类内容的教育,
但是语言类内容的教育不应该超越孩子的理解范围;
过早地给孩子安排超越了孩子理解汇范围教育内容,
是事倍功半的教育。
计算类教育内容
还有教小孩数数的问题,
我自己的一个亲戚有一个孩子,
小孩刚会说话不久,
父亲就训练孩子数数,
孩子乱数,1,2,3,4,985,
总数不对,
家长训孩子,打孩子,骂孩子笨,
搞得孩子一听说要数数,是吓得发抖,
其实根本不是孩子笨,
而是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还没有抽象的数的概念。
举一个我小时候,可笑的例子,特别说明这个问题
儿童没有零的概念,
我们开始学10+10的时候,
需要零加零,
我当时就想
2比1多1,两个1相加能够2,
1比零多1,
两个10零相加应该等于1,
于是10+10=21,
教师着急,
你没有苹果,他没有苹果,
两个人加在一起都没有苹果。
孩子所有的认知世界都是通过有来发生的,
没有无的概念,
后来老师非常生气,
觉得我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
零加零就是零,这还不容易吗!
我就开始写10+10=20,30+20=50,
老师变化10+10+10=?
我想三个零相加能够31,又错了,
我没有无的概念。
我想举的例子是一直到我上小学的时候,
我没有零的概念,
让刚学会说话的孩子数数,
请所有的家长记住,
孩子其实就是在发音,他并不知道这些语音与数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们有很多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都是超越了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的无效教育,
既没有达到家长所希望的教育效果,
又浪费了孩子宝贵的童年时光。
缺少科学依据的所谓早期教育,使得
中学教育——大学化
小学教育——中学化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婴幼儿教育——儿童化,
这正是教育程序性失当的表现。
我有一个朋友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主任,
是国家顶级识字研究的专家,
我教他孩子钢琴,
这孩子一直到6岁上小学之前都不学识字,
作为一个我国研究识字教育的顶级专家,
为什么不早些教自己孩子识字呢?
我很好奇问她为什么呢?
他说小孩上学以后跟着学校学,很快就认识了,
现在学,在学校还得再学一遍,
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在识字的问题上,
当孩子问到时就告诉他一下,
只要孩子不问,一律不教。
到6年级,从小学才开始学识字的小孩,比3岁孩子开始认字的孩子认识的字一点都不少。
所以我在想,
让3岁孩子开始背唐诗,
到16岁的时候,
他不会比其他孩子对文学、对唐诗意境理解更加深刻,
2-3岁孩子开始数数学计算,
到16岁的时候一点都不比其他的孩子数学好,
但这些教育内容占据孩子童年最宝贵的时间,
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在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最需要发展的一些素质的养成上,这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更有力。
我想强调的是,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
应该把感性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
而把知识的学习放在感性教育的后面,
特别是没有必要把高年级就会学到的知识,
放在低龄阶段学习,
更没有必要,强迫让孩子背诵记忆那些他根本就不理解,
将来也没有什么用东西,
将来万一需要,也可以临时查查就行了。
在我看来,
在学龄前阶段,
音乐、美术、体育是远比语文、数学更重要的科目。
我们应该把语文、算数、科学常识放在小学时候去学
完全来得及,
基于以上认识,
我要告诉家长的是:
要把音乐的教育等艺术教育,
放在和语文和数学的一样地位上去重视,
特别是在孩子的童年,
最早应该开始的教育,就是音乐教育,
而学琴就是这个教育最有效的抓手,
所以,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
小学4-6年级必须要学习乐器,
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强制性标准,
在我国也有很多远见卓识的学校领导在执行这种教育的理念,
甚至有些农村的老师都让自己的孩子学吹笛子,
我想这才是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工作者。
我的教育理念是,
要让孩子通过学琴热爱音乐,
通过音乐热爱艺术,
通过艺术热爱生活,
通过生活体验人生的幸福,
通过艺术教育,
提升孩子的感性能力、感性的素质和感性的智慧,
让孩子拥有更丰富多彩的幸福人生,
让孩子拥有更强的社会生存竞争能力。
这是就我对孩子学琴意义的理解,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一个孩子一生一定要学一门乐器,
童年为什么一定要接受音乐教育的核心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