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后,阐发这个“志学知行”成人为人之道最好的是孟子。在这种阐发中,孟子以养气说补充孔子的“志”,以“居仁由义”补充孔子的“处仁”和“依于仁”而行。在“知”方面,孟子这样地阐发:人可以通过“学”使自己的基本自然感情(“本心”)良好地发展;它可以与心灵的自然(“气”)达到自然的和谐,因为自然赋予我们的“气”可以被培养得“配义与道”;这个与我们的自然和谐的、通过“学”而良好发展的基本感情构成一个状态良好的综合体,我们可以叫做“良心”,“仁义之心”;它在我们需要对实践事务做出判断时就是“是非之心”,使我们能不经思虑地获得这些判断,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是非之心”以此方式达到的这些判断称为“良知”。
与他所理解的孔子一样,孟子“良知”概念的最高命意仍然是“知道”,其入手处仍然是我们要“处仁”、“居仁”和去实践“仁”。但孟子做了重要补充:实践“仁”又必定要“由义”,“由义”是实践“仁”的道路。然而,所有这些都又不离使我们的心灵状态良好、使我们的行为不违这个发展良好的本心这两个方面。在前一个方面,“良知”的“知”落脚于寻回我们的迷失的本心。因为只有寻回了它,使它良好地发展并居于“仁”,再努力用心来思索,我们才能“知性”、“知天”,才能“知义”、“知言”。在“行”的方面也是同样,我们只有以寻回的并通过“学”而良好发展的本心去努力思索,才能“知恶”,知一件件事情的性质和它们的“可”与“不可”,并落到行动上,才是在“居仁”、“处仁”、“由义”。
而且,这种“知”不仅仅是良好发展的心灵自然地获得的,并使我们能够“居仁”、“由义”,还具有一种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我们本心中的基本自然感情得到“扩充”,这样的“扩充”使我们心灵的力量增强,使我们居家可以“事父母”、治政“足以保四海”。所以按照孟子,“良知”之“知”依然不离“志学知行”这个成人为人的根本之道。离开了这个根本之道,“知”就会成为雕虫小技(“凿”),就于人无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