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时候,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直至后来桌椅板凳的出现才改变这一起居习惯。
虽然现代说的“椅子”这个名称始见于唐代,在东汉之前根本就没有椅凳,但椅子的形象却是可以上溯到汉魏时期传入“胡床”。那时“胡床”的“床”可不是我们今天睡觉用的“床”,在早期的时候,“床”是坐具而不是卧具。《说文》中解释:“床,安身之坐者。”显然,床是以坐为它的主要功能。
宋·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称:“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也”。《后汉书·五行志一》:“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这两段记载可证,我国古代椅子的出现是在汉灵帝时期(168-189年。)
汉灵帝时,从北方传入了“胡床”,其样子犹如矮凳,与胡床同时传入的还有一种绳床。绳是双足交叉的,可以折叠,好像现在的马扎。
胡床虽然替代了席地而坐,但是俎案依然如前一样低矮,这种不协调的进餐姿势,成了促进大案高桌开始出现并发展的主要动力。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
从隋朝开始,因为隋高祖忌讳“胡”字,加上胡床的特点是木头的双脚交叉,张开后才能平隐,遂改名为“交床”。
而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这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椅子”这个词是从唐朝的时候才开始流行的,《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於唐宋”。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椅”本是木名,在《诗经》的《小雅》里有一篇名为《湛露》的古诗就有提到:“其桐其椅,其实离离”,这里的“椅”就解释为:山桐子,梓树中有美丽花纹者。
胡床开始并无靠背,形如今天所见的马扎儿,唐代始有靠背。相传:“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扈驾,欲息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坐’”,这种“逍遥坐”很可能就是带靠背的胡床。胡床最早出现于汉代,比唐明皇早几百年,要说为唐明皇创意显然不妥,所以这里所说的创意,应指增加了靠背。
胡床在唐宋时期盛行,宋代尤甚,不过宋时称胡床者渐少,而称其为“交椅”的逐渐增多了。有钱有势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的时候还要由侍从扛着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和种类也多起来,出现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时家具也开始向成套化发展。
其中唯一以官职命名的“太师椅”,就是在宋朝的时候出现。据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记载:“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文中提到的秦师垣,即当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秦桧坐在那里一仰头,无意中头巾坠落,吴渊看在眼里,便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桧等人的椅圈上。太师椅由此产生,太师椅这一名称也由此传开。
明清时期,这时中国式的高型家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东方家具所特有的艺术风格。
明代家具和明式家具是不一样的,明代家具专指在明代制作的家具,明代家具是时间概念。而明式家具是艺术概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明式家具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享有盛名。
明式家具主要指在明代和清代前期那种以硬木制作,设计精巧,制作精良,风格简约的优质家具。这个时期的家具都以它造型简洁、结构合理、线条挺秀舒展、比例适度、适应人体使用功能、不施过多装饰的那种素雅端庄的自然美而形成的独特的风格。如下图:
和明式家具不同,清代中后期的家具,虽然继承了明代家具构造上的某些传统做法,但造型趋于复杂,风格华丽厚重,线条平直硬拐,雕饰增多,但忽视了家具结构的合理性和人体使用功能的协调性,因而这时期的家具显得尺度大而形重,同时又具有那种官场显示财富、地位的气派,人们称其为“清式家具”。
及至现代,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随着中国元素风靡全球,外国的潮流文化也同样影响着中国。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国人家里使用的是沙发皮具,而不再是传统的实木家具,此举对中国古家具的打击甚大,幸而在经过了最初的外国文化冲击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