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社会需要转变对创新的认识

全社会需要转变对创新的认识

时间:2023-09-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费尔普斯关于创新的观点,对当下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创新有一定的针对性。未来中国要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走上创新道路,就是通过调动经济社会的创新活力,培育有利于商业创新的经济文化,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全社会转变对创新观念的认识。   在《大繁荣》一书中,费尔普斯教授还重点阐述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口和城市等因素对经济创新活力的影响。

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创新都十分重要。传统观念上通常认为只有科学发现或科技发明才是创新,并将创新视为经济生活之外的因素;而《大繁荣》一书中,费尔普斯教授提出“创新是指新工艺或新产品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成为新的生产实践”的观点,强调创新依赖于整个系统,来源于经济生活本身。

   费尔普斯关于创新的观点,对当下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创新有一定的针对性。近年来,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科技发明而轻成果转换、重政府主导创新而轻调动市场创新活力的倾向。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通过引进并结合中国本土条件创新,实现了技术和产业上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未来中国要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走上创新道路,就是通过调动经济社会的创新活力,培育有利于商业创新的经济文化,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全社会转变对创新观念的认识。

   在书中,费尔普斯教授专门论述了草根推动创新的理论逻辑。他指出,所有重要的科技新知识几乎可以不费代价地从学术刊物上获得,因此被称为“公共品”;而某个商业领域的从业人员以及近距离观察某个商业领域的人员,他们拥有更宝贵的实际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具有地域性,涉及五花八门的领域,并不容易被外人知晓和理解,是一种私人性质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分散在经济生活的所有参与者之中,每个产业都有大量的专业知识,每个参与者掌握了自己和少数人才熟悉的细节知识。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相结合形成新工艺或新产品的构想,然后通过社会选拔机制推动创新发展。因此,决定创新广度和深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掌握这些知识的参与者。如果能充分调动这些参与者的创新积极性,有效降低草根基层创新失败的成本,创新将会在草根基层带动下蓬勃发展,某个产业出现的新知识就会通过市场机制迅速传递给整个社会。

   费尔普斯教授的观点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更契合当前全球的经济创新实际。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科技知识的获取成本越来越低,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费尔普斯教授在书中提到的科技知识的“公共品”属性相比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更为突出。而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逐步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每个领域,特别是大众对网上消费的认同和普及,草根基层的创意可以通过互联网以极低成本迅速传递到最终消费终端,消费终端对新产品的反馈信息也可以快速地传递到创意的发起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可以通过融资迅速扩大规模,获取创新收益; 对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这样的机制也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创新失败的成本。另外,在互联网应用普及后,基于互联网交易平台收集的用户“大数据”信息可以精准定位用户的需求和偏好,这也为草根基层的创新铺平道路。

   费尔普斯教授在《大繁荣》一书中提出通过大众创新带动的包容性增长,与中国的决策者和经济界在积极推动的经济转型在方向上是高度契合一致的;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界来说,《大繁荣》提出的看法未必都适合中国当前的经济现实,但是至少提供了一个对照和分析的视角。从经济决策的角度看,下一步应该加快推进改革,通过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建立竞争有效的市场秩序,树立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体系,以此来激发经济和社会大众的创新活力,实现包容性增长。

   在《大繁荣》一书中,费尔普斯教授还重点阐述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口和城市等因素对经济创新活力的影响。应该说,中国拥有最大的在职工作人口数量,中国大众也不缺乏创新精神,而且中国的互联网应用也走在世界前列,这些都是有利于大众创新的发展因素。在中国经济逐步走向新常态的进程中,决策者加快推进经济改革的步伐,其中改革的重点就是通过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与费尔普斯教授提出的经济自由对创新过程启动的核心意义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现在不少人讨论人口红利在逐步结束,但是,我也接触到一些海外的机构投资者,他们乐观地认为,中国当前促进创新的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会带来新的创新红利,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这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