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提到“哲学”,可能很多人会有“抽象”、“深奥”、“难懂”等心理感受,觉得似乎哲学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相之甚远,或者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哲学”也只不过是一些抽象概念的逻辑游戏,与我们的人生似乎没有太多意义。
我们每天吃饭、睡觉、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习惯于习惯,忘却了理想,失去了激情,与此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逐渐的老去,生活本身似乎也在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反观我们的内心,我们是真的希望如此吗?如果真的能这样。我想“痛苦”、“挣扎”、“纠结”这样的词汇可以消失了。是的,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用通俗而又直白的话说:就是想活明白)。因此,我们试图摆脱、试图超越,试图身心合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一种哲学倾向,如此哲学便与我们的人生联系在了一起。其实,每一门学科的产生都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有问题与困难要去解决,随着这些问题与困难的解决也逐渐获得了相关知识,于是人们将这些知识系统化、概念化、规律化,并分门别类地总结在一起形成学科。哲学也是这样,它也是起源与我们有疑惑。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两个字所合成,意思是——爱智慧。由此我们可以做以下分解:
“Philia”——“爱”,“爱”首先可以看做是一个动词,意为“爱好、追求”,爱好智慧,追求智慧,强调追求的过程。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因为我们“惊讶”,我们惊讶于我们这个世界,惊讶于我们的存在,甚至惊讶于我们自己!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充满变化,而这些不停变化的东西继续存在着,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吗?变化亦即有生有灭,似乎缺乏稳定性、实在性,但他居然持续着存在,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因此我们惊讶!古希腊有一句话“哲学起源于惊讶。”我们惊讶,于是我们不停地质疑与询问,也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而这一过程也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开阔,更加包容,更加客观。
“Philia”——“爱”,在希腊文中是有特指的,强调的是“友爱”,友爱不同于狂热的情爱,也不同于没有任何差别的博爱,它是温和而理性的,是从互相欣赏与尊重开始的,是我们对于智慧所应有的态度。
在希腊人的想法中,人是身心一体的,身体是一个物质,有重量、有惰性,智慧是“属灵的”(spirtual)、属于神明的,但是我们常常是身心分离的。例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样也爬不起来;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类的身体是有限的、软弱的,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也会常使人身心分离。于是佛教有云:我们的身体就是一副臭皮囊。那么如何才能拥有智慧呢?柏拉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这并不是要我们真的去死亡,而是要我们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就好像“死亡”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人生在世,必然会有经历,有经历就会有体验、有经验。经验本身就是一个百宝箱,其实好坏都有,良莠不齐,就好像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却挟泥沙以俱下。这就需要要依靠理性的思考来对自己的经验做一个反省。当一个人在思考时,代表理性开始运作了,于是就有了考量、有了反思、有了取舍,这种思考使人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人的生命不再是一个个片段。能够静下来思考,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是人生开始转变的关键。我们常说“在生命转弯的地方”,思考能够让一个人找到生命中转弯的机会。
所以我们说,哲学是理性的,理性的思考,使我们有了生命的自觉,努力克服身心的分离,让心灵自由翱翔。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Sophia”——智慧。究竟什么是智慧?
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依靠各种感官与事物建立起最初的、基本的联系,譬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如何等。然而,感觉是真的可靠的吗?例如,把筷子放到水中,看起来会是弯的,但事实上它是直的;注视铁轨的时候,会觉得铁轨会在远处交叉,事实上铁轨并没有交叉。所以,感觉有时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有时我们的感觉又是相对的,譬如欣赏一幅画,看一本书,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甚至有时我们的感觉是片面的的、局部的,譬如盲人摸象的故事。所以人活着,不能只靠感觉。如果一个人只凭感觉生活,那么他的生活将是毫无保障,并随时充满变化的危险。我们说“智慧”就是要透过事物的各种现象,突破感觉的局限性,从而发现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于是“智慧”就具有了两点特色:整体性(譬如看小说,看电影,只看了部分就开始评价)与根本性(譬如生病发烧)。对照我们的人生,我们就可以理解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生与死是生命的两端,是生命的根本。如此一来,我们才会在挫折面前重新振作,在得意之时有所收敛,我们才会思考生的意义,死的价值,开启人生的智慧之旅。
如何获得智慧?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就是说真理首先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只能去发现真理,而不能“发明”真理。其实希腊文中的“真理”,其本意即为“发现”,真理就是解开、发现。人生的问题,更是以发现为主。举例来说,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讲的话没什么道理,事实上这是因为我们往往会先被个人的成见所遮蔽。如果能够摒弃成见,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试图了解其中的道理,或许会发现,其实别人的说法也是可以站得住脚的。所以要想获得智慧,首先要学会“摒弃”,要摒弃我们的固有观念,摒弃我们的习惯,摒弃我们的偏好。
诚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人亦有主观自由性,有自由就有选择。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人,他的初恋情人嫁给了别人。二十年后再见面时,他对初恋情人的先生说:“我真是羡慕你,当初我想追她追不到,现在你却能够把她娶回家,实在是太幸福了!”结果他初恋情人的先生却说:“你为什么不把她娶回去呢,害得我受了二十年的苦!”这个笑话说明,虽然我们有选择,可是这个选择是否有价值,要靠自己去印证。所以说:人生是需要体验的,人生的问题需要靠自己去印证。只有选择——体验——印证,才能确定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才能确定是否对自己有价值,才可以去遵守,去坚持。所以,如果我们只是去叙述道理与理论,不去亲身体验,只会迷茫;相反,如果借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经验的丰富,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准确,我们的人生也会更多一些自信与从容。
所以傅佩荣先生说:“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对应我们的生活,那么我想学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有三点:一、学习保持开放、客观的心灵;二、学会理性的思考,善于反省,正确处理身心的矛盾;三、学会选择,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