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仕宦名村—理坑

仕宦名村—理坑

时间:2023-09-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理坑原名理源,位于婺源县城56公里的沱川乡。2005年10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5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这个位于江西上饶的古村落群,八百多年前隶属于徽州一府六县的婺源县下。在这个古村落群中,理坑以人文排第一。村口就是“理源桥”,讲明了“理坑”村名的其来所自。

理坑原名理源,位于婺源县城56公里的沱川乡。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可见理坑昔日的辉煌。


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明清时期,理坑最为鼎盛,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明清官邸古建筑群,数量、款式之多国内少见,保存也最好,理坑村至今保留着明清官宅120余栋,被誉为“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2005年10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5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

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这些古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是生态文明的绿宝石,是建筑艺术的博览园。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

这个位于江西上饶的古村落群,八百多年前隶属于徽州一府六县的婺源县下。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它都是古徽州的一部分,直至民国之后才被行政区划去了江西。因此,婺源与古徽州可以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藕断丝连。在这里的古村落,很可以看到些皖南村落的影子,一样的高高的马头墙。一样的人才辈出,文风鼎盛,一样的历史悠久,人文独特。除此之外,它还有着别具一格的乡村自然风光。


在这个古村落群中,理坑以人文排第一。这个以“理”为名的村子是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即使离着婺源的县治所在也相当的偏远。但是,却很出人才。

跟大多数南方民居一样,理坑的房子也是依着山麓,抱着田园,逐着溪水而建。村口就是“理源桥”,讲明了“理坑”村名的其来所自。理坑,原名“理源”,被称为“深山进士村”,村口毫不含糊的写上了“山中邹鲁”、“理学渊源”、“笔锋兆汉”数语。不知原由的人,就如同孙悟空见了五庄观门前那幅对联一样,难免要想着它“如此大话”。可事实上,理坑人正以勤学苦读为习,因而世出官宦,小小一个弹丸之地,自明朝开始,出过七品以上-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333部582卷,其中5部78卷被收入《四库全书》。所以,一个偏山小村,才敢以夫子所在的“邹鲁”自比。


青石板路干净整洁,小巷纵横曲伸。大小68条街道,一路寻访下去,可以见到许多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府第”,崇祯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奉旨敕建的“驾睦堂”,清初兵部主事余维枢的“司马第”,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


上了年岁的宅子,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无论是这些高官巨贾的宅第,还是平民小巷,都有着动人的情节。天官上卿府修成了三角形,梁柱也是四方的,见棱见角,摈弃了一贯的圆滑,寓意其主人为官之刚正廉洁。相反,房屋旁道路却刻意曲折,告知他的后人,世事坎坷,万事当勉力而为。

民间也有民间的故事。一条三尺巷,讲述了一个在徽文化中流传很广的典故。邻里两家为墙地争讼。一家因朝中有人为官,以为有权势可倚仗,于是去书信告知此事。朝中那位-的却回信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世上的争端大大小小多了去了,时日一久,不也都随风化了?万里长城还在,秦始皇却早已经不在了。何必要为着蜗角蝇头的小利大动干戈?得了这样一封回信,-的家人让地三尺,邻家得知此事,也相应退了一步,从此得邻里和睦相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