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以阴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以洞轴为脐穴,以盘座为基脚,以张脉为肌骨。它的肩股开张,峰、峦、冈、岭相互簇拥勾连,自然造就了它的不可多得的尊严神韵和霸气。罗浮山如此承天独存,历朝都有大家驻足专于绘事,而且果得日益无穷之功。依据国画史料,罗浮在宋代之前,仍没有发现过山水花鸟画的的存迹,仅见鬼神怪兽、道佛造像壁画于观庵庙寺的供奉列位或堂壁之处而已。宋代以后画院勃兴,绘画逸品频出,在一些高士紧张的“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的行动下,骤然问,游访罗浮山的名家大师不断涌来,尤其元、明、清三朝更为突出,大概是社会现实与士大夫作祟的缘故,历代全国颇有名望的中国画技法变革者(或门派)竟然常在罗浮趣合,胸存丘壑,心生寓物而大展佳作。如山水画皴法之一“长短披麻皴”,分别为董源、巨然所创;“大小斧劈”分别为李思训父子、马远、夏圭所为。后继者王叔明的《葛稚川移居图》,陈汝言的《罗浮山樵图》,石涛的《罗浮天汉桥图》等,就略显《梦幻清画学简明》中“论皴”的一斑,郑绩著述:“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日披麻……日斧劈,日解索……”“山脊坎皴,以光顶‘之’字接连气脉,俗人呼为烂头山者,即所谓斧劈山矣,罗浮有之。”又述:“解索如解散绳索也。解索与长披麻之法……王叔明喜画之。”
由此看来,罗浮山的形质表现技法已为国画大师及史论家所创造推广和应用。又如花鸟画的“没骨”画法,勾勒画法,在历代名画中也有出现。徐渭的《罗浮仙子喷香风》,王元章的《梅笔王五处,窗前博山冷》,赵佶的《五色雀》,齐白石的《罗浮觅句图》等,都可以视为他们的代表作品。须知上述典例,国有冠名“元四家”、“明四家”、“院体王”、“扬州八怪”、“四高僧”等头衔,在理论上有“有笔有墨谓之画”、“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画论高见,无不彰显中华画魂。
另外,罗浮山宗教工艺、文人画也并不是后无继嗣,没有倚旁没有因袭的就那么样划破长空出乎意外地使人震惊。
其实,公元911年,刘龚割据白雄,南汉立国50余载,共存四帝,帝国之初,在罗浮山大兴土木,建有宫殿楼台,用名贵材料装饰,试想,当时的画工艺匠需要多少才能完成装修任务呢?至公元971年降宋,罗浮山道佛壁画、雕刻卷轴画史仍然不断问世。下列历代罗浮山绘人绘事,可见雪泥鸿爪。
白玉蟾,原姓葛名长庚,宋绍兴四年(11 34)生,嘉定十五年(1222)卒,祖籍福建闽法,生于琼州(今琼山),随母改嫁至雷州白氏民家,因改姓名,字以阅,又字以玉叟等。故为白玉蟾。他自幼熟读经书,10岁应童子试,后遇博罗泥丸真人陈楠,随入罗浮山学道,其道秘经传诵颇有名声,因而得到崇道甚盛的宋王朝赏识,嘉定年间应召开封,主持太已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以后,白玉蟾仍常往来罗浮,画了不少的梅花卷轴画。他画梅花属疏枝花,卓傲不凡的风格,按金农《冬心画梅记》开篇即日:“白玉蟾善画梅,梅枝戌削,几类荆棘,著花甚繁,寒葩冻萼,不知世上人……”其还善草、行、篆、隶书法,但画梅尤著。画迹还有《修篁英水图》、《竹实来衾图》、《紫府真人像》、《纯阳子像》等。
陈汝言,生卒不详,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字惟允,号秋水,江西清江人,随父移居苏州,擅画山水,曾游罗浮,绘有《罗浮山樵图》轴、《山居图》轴、《百丈泉图》轴等
王蒙(?一1385),元代画家,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赵孟颊甥,明初出任山东知州厅事,洪武十年,涉案累死狱中。其工人物,尤擅山水,以董源、巨然为宗,纵逸多姿,得意之笔常用数家皴法,且又变古创法,自立门户,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对明清及现代山水画影响极大,传世作品《青卞隐居图》轴、《葛稚移居图》轴,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及《中国历代名画集》。
丁云鹏(1 547—1628),明代画家,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今属安徽)人。工画人物、佛像,得吴道子法,白描迷李公麟,设色学铖选,以精工见长,董其昌曾赠印章“毫生馆”,逢其得意之作尝一用之。绘有《白马驮经图》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龙王拜观图》卷,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罗浮花月图》轴藏上海博物馆。
项圣谟(1597—1658),明代画家,字孔彰,号易庵、松涛散仙,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擅画山水,初学文征明,远清宋人,取韵于元代诸家,尤善画松,有“项松”之誉。论者谓其士气、作家、画家兼备。曾游览罗浮,作画写照,赋诗记胜。其传世作品多藏北京故宫物院、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暮露横看图》轴,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年性格警敏,九岁能文,青年屡试不中,中年为浙闽军务总督幕僚,后因一度惊狂,击杀后妻,坐法系狱,晚年穷困潦倒,幸援者力救,其画品即人品,表露对当时政治现状不满,善诗文,得李贺之奇,苏轼之辨,不落陈套;工书法,学米芾,行草纵逸飞动;精画艺,水墨写意创出新格调,曾以罗浮山梅、竹、松为素材作《岁寒三友图》轴款识:“罗浮仙子喷香风……”
张萱(1558—1641),字孟奇,号九岳,别号西园,博罗人。万历十年举人,后任制造中书、知贵州平越府。作画颇饶别趣,交游甚广,鉴赏极富,常与当时名人大画家王世贞、董其昌、米万钟等交往。他研究的画论颇为关注,撰有《西元存稿》、《西园闲见录》、《西园画评》等书。
白题《枯木竹石子》云:此余15年年少狡狯也。今不复作,而丹青在前,尚勃勃有登楼解衣磅礴之兴;自题仿李唏小景画又云:余频究六法。自唐逮南北宋而下诸名家,遗迹在人间者无所不涉人。
赖镜,明末清初人,字孟容,号罗浮才纳,白水山人。其善山水,谓出洗周门下,观其画更有倪云林的遗韵。l 647年作的山水画册,款识:“丁亥秋七月罗浮深度写于竹里馆中”,他被称作“山林派”。作品现藏广东省博物馆有:
之一:墨笔作山岩飞瀑,披树萧疏,茅亭石卒,几乎全以干笔皴擦出之,有枯淡苍劲之意。
之二:墨笔淡没色,两岸杂树,对岸山峦苍润,下部水湄一人独钓,林木映掩草堂,水墨疏润,气象雄浑。
之三:湖滨山色,全以水墨完成,明显以来家云山面目出现,有烟云云雾阴晴之意。
之四:雨后青山、流泉潺潺,一人独坐岩下水湄,身后,有杂物掩草堂。纯用水墨,干笔皴与水墨渲染的融合。另《坐看白云图》轴,图录于《广东名画集》。
原济(石涛)(1642一约1718),清代画家,画学理论家,僧人,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字石涛,号大涤子,自称苦瓜和尚,喜登名山,善画花果兰竹,兼工人物,万擅山水,与弘仁、髻残、朱耷合称“清四高僧”曾游历罗浮,绘《罗浮天汉桥图》轴。
黎简(1747—1799),广西居,世为顺德弼教村人,号二樵、五百四峰堂、梅梦庵,他2 0岁完婚后到罗浮游访绘事。曾写东坡像于冲虚观洗药池石岩后侧东坡亭壁上,作《罗浮观日图》、《疏林小幅》及《北苑梅花》、《罗浮山水册》、《五龙潭听瀑小影》,题材多表现罗浮山之风光风物。
上官周(1665—1749),清代画家,字文佐,号竹庄,福建长汀人。布衣。善画人物,所画古今名人,功夫老到,各具神态,于唐寅、仇英之外,尝画罗浮山云峰,绘有《罗浮山图》数幅。白题云:“割得天南峰一角,请君展卷看罗浮。”其作品多藏于北京荣宝斋、上海博物馆,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有作品流入日本。
苏六朋(1779—1875),字枕琴,号罗浮道人、罗浮山樵、浮山樵者、浮山阿朋、第七洞天樵子。顺德人,幼年从广州大佛寺住持学画,青年跟从罗浮宝积寺德垄和堂学画,善画人物,取法宋元。题材以道释仙人及民间故事为多。曾与张维屏、黄培芳诸人修禊,绘图记盛。代表作品有《罗浮山仙迹图》系列,其中存世有《黄仙释经图》、《山市图》、《市见小品册》、《文会图》、《仙山楼阁》,这一类的画作受到职业画师圈的瞩目,也是其踏入晚年,常忆少时罗浮山生活片段,因而喜欢写仙道人物题材,特别是罗浮仙人的故事之缘故。其子苏鹏蛟曾作《铁桥仙音图》,其侍妾余菱曾作《朝云诵偈图》。
齐白石(1864一l957),现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字濒生,号寄萍老人,湖南湘潭人。中年多出外游,曾游罗浮山,绘《罗浮觅句图》,作画不辍,l956年获世界和平奖,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曾任中国美协主席。
卢振寰(1886—1979),现代画家,字国隽,号浮山人,浮山老人,广东罗阳人。广东省国画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与赵洁公、卢观海创立山南画社。曾任广州市美术专科学校美术教师、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工山水、善山水、善花鸟,亦能画宗教人物,作品曾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作有《罗浮春晓图》及罗浮山白描、焦墨画稿数幅。
关山月(1912—2000),随高剑父“春睡画院”学画,曾任教于南中美院、广州美院副院长、教授,广东画院副主任委员,广东美协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曾多次游览罗浮山,擅画梅、山水,作有《一枝清冷月明中》轴。其梅作曾安挂在联合国厅堂,北京人民大会堂。曾题山门匾“罗浮山”。
从上面精选中国画坛比较有代表性的名家看,罗浮山自宋代以来出现的作品,无非有三种类型的题材:一是山水;二是梅花;三是宗教人物,其中山水和梅花的题材特别多。况且,元、明、清画作尤多。这与中国历代绘画演变和发展是十分相符的。亦足以证明,罗浮山因神化之貌而仙聚,因人仙之聚而逸兴,因名人之作而闻名。相信,如此赫赫罗浮山在商周、战国的工艺纹饰作品,两汉、魏晋南北朝的造观塑像及佛教绘画作品,隋唐的帛画壁画作品,也会相应产生。遗憾的是这些珍宝,不是遭兵乱残毁,就是年久湮没,目前尚无发现存迹。因此,还有待于热心人士将历史散失的精品挖掘回归加以保护,供后人鉴赏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