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在较长的历史发展中,有儒、释、道并存和各自发展时期。佛教把峨眉山称之为“大光明山”(见《楞严经》、《华严经》)。道教称为“第七洞天”(见《洞天福地记》《云笈七签》),故峨眉山又享有“仙都佛国”之誉。
佛、道两教在峨眉山竞相发展中,由于受历代帝王“抑道扬佛”或“灭佛崇道”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加以自身的演变,兴衰时有变化,其社会地位和影响高低不一。但总的趋势是佛教日益兴盛,道教逐渐衰落。从唐宋乃至于明末,山中梵刹林立,高僧辈出,在佛盛道衰大环境的影响下,有许多道侣弃黄冠而服缁衣,背天尊而投世尊。有的则离开峨眉,另寻洞府,有的则弃道返俗,道家更显清冷。在此形势下,一些道教首领就另行开辟二峨山,似与佛教林立。所谓的“你佛教有大峨山,我道教则有二峨”,逐步建起清虚宫、冲霄阁、紫芝洞、虚灵洞天等,当时宫观气魄也十分雄巍,道士们很快全部倾于二峨山,大峨山全部成了普贤菩萨道场。就剩下唯一的纯阳殿已是名存实亡,所有正殿都已供佛像,只留下唯一的吕洞宾行、坐、卧遗像。
到了明清,峨眉山佛教已进入正常发展时期,缁衣往来,无峰不寺,独尊普贤。
在峨眉山宗教形成发展中,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扬抑,道、佛之争不可避免,但仍能和平共处,明代曾出现儒、释、道相互融合的现象,如报国寺的前身会宗堂。佛、道两教究于何时传入峨眉山,因典籍远古,渺不可稽,很难确切。就佛家而言就有两说:一曰东汉,一曰西晋,皆有所据,难以共识。从史学方面研究这个问题,后者依据更为充分。
从史料分析,就峨眉山的宗教发展而言,最初应是儒家祭祀,仙道略先,佛教随来,天主教最晚。天主教在低山区稍有发展,目前村民中仍有少数天主教教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