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满族民间刺绣

满族民间刺绣

时间:2023-09-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考证,满族刺绣的出现,在明代的女真时期,距今近400年。这后金文武官员着装的补子,就是满族早期的刺绣作品了。以上见于记载的只是汗王及官员衣服上的刺绣,满族民间刺绣的产生及流传则是后来的事。满族民间刺绣的普及与刺绣技术的提高和汉文化的影0向是分不开的,明代,女真人通过多种渠道不口中原文化接触。枕头顶刺绣是满族民间刺绣中的最精彩部分,它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针法繁多、绣工精湛,传世佳作很多。

绣工艺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刺绣起源于服装装饰,最早见于记述的是《尚书·虞书》中关于舜命禹制作章服的传说,  “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后世帝王所穿的衮服十二章出于此说,这是以“衣绘而裳绣”的手法、绘画与刺绣并用,刺绣随着章服的出现而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刺绣服装从只为帝王享用而流行到民间,庶民的服装及军队的战旗都出现了刺绣的纹饰与图腾。

汉代以后,刺绣技艺迅速发展,在宫廷有专设的绣画作坊,在民间则为姑娘媳妇必学的技艺。至明代形成了苏、湘、蜀、粤匹大名绣,图样与针法奇丽多彩。

至清代,出现了苏绣高手沈寿等名家,中国刺绣的品类得到大发展,除了服装刺绣,在幔帐、挂屏、被面、枕头、镜套、扇袋等领域无不展现出刺绣的天地,可谓百花争艳。

枕头顶刺绣,是刺绣海洋中的一叶小舟,在漫长的岁月中漂到了艺术天堂的彼岸。

早在殷商时期已有关于枕具的记述。诗经《陈风·泽陂》中有“辗转伏枕”的句子,距今已有三千年了;  《史记》中也有“陛下安枕而卧矣”的说法。从出土文物证实,那时的枕头多为木枕、石枕、瓷枕、竹枕等。汉代,已有了用纺织品制作的枕头,在民间则为布枕,绵延于后世。刺绣的产生,是在能够植棉、养蚕、织造绸缎之后。经考证,满族刺绣的出现,在明代的女真时期,距今近400年。

明末时的建州女真,其纺织手工业仍为“女工所织只麻布”,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才自已生产绸缎。  “天命八年(1623年)派七十三人织蟒缎补子”  (《满洲老档秘录》)。补子,即为按文官、武官的品级大小绣制在官服上的图案,文官为禽、武官为兽。这后金文武官员着装的补子,就是满族早期的刺绣作品了。

当年努尔哈赤及诸将,“身穿五彩龙文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背裁剪貂。皮,以为缘饰。诸将亦有穿龙文衣,缘饰则或以貂,或以豹、或以水獭、或以山鼠皮”(《李朝实录》),这“五彩龙纹”即为衣服上的刺绣。

以上见于记载的只是汗王及官员衣服上的刺绣,满族民间刺绣的产生及流传则是后来的事。满族民间刺绣的普及与刺绣技术的提高和汉文化的影0向是分不开的,明代,女真人通过多种渠道不口中原文化接触。

一是马市贸易,目口女真人与明朝的双边交易市场,在当时的边界每月初一至初五,十六至二十二,女真人用马匹、兽皮、人参、东珠等土特产换取汉族人的铁器、陶器、绸缎织物等,刺绣制品大量输入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是明朝对女真人上层社会实行羁縻(笼络)政策,致使大批女真人南迁至辽东及中原,直接受汉文化熏陶,刺绣艺术随之为其所接受。

三是女真人不断掠夺边境地带明朝汉人,“不杀一人,尽剃头发,如前耕作”(《建州闻见录》),与此同时,也有大批汉人为逃避劳役与灾荒而移居女真族所居地区垦荒种地,汉文化随之传入。

由于地理的因素、民族的因素,使满族的民间刺绣艺术,在学习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由于满族独特的居住习俗一一对面炕,产生了幔帐刺绣艺术;由于满族独特的审美习俗一一色尚白,所以幔轴穗等许多刺绣制品地子是白色的;由于满族独特的婚嫁习俗,产生了光彩夺目的枕头顶刺绣艺术……

长白山区冬季漫长、气候寒)令,生活在这里的满族先民创造了相应的物质文明,保暖的住房和防寒的衣物,枕头也要起到保暖、征0寒的作用。用棉布缝制的长枕头像个口袋,里面楦满糠秕等物,睡觉时枕在头下,紧紧护住双肩,保暖、松软。重要的是,在枕头两边堵头上绣花纳朵,进行装饰,于是产生了枕头顶刺绣艺术。

枕头顶刺绣是满族民间刺绣中的最精彩部分,它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针法繁多、绣工精湛,传世佳作很多。这一艺术品类的形成,与满族的婚俗、生产、生活与居住地的生态、气候有密切关系,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点、民族特点的区域性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