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文明及历史沿革

古代文明及历史沿革

时间:2023-09-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丽江虽地处偏僻,但也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丽江人”表现出蒙古人种的特征,说明早在十万年前,已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丽江地区繁衍生息。这些青铜器距今均有两千多年,反映出丽江地区灿烂的青铜文化。

丽江虽地处偏僻,但也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丽江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10万年以前。1958年,在丽江县城南13公里的漾弓江畔木家桥附近,出土了一批旧石器和兽骨化石,考古学界称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还没有出土过旧石器的空白。I960年又在该地出土了三根人类股骨化石,1975年再次在该地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一个,为少年女性,考古学上定名为“丽江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距今10万年左右。“丽江人”表现出蒙古人种的特征,说明早在十万年前,已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丽江地区繁衍生息。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丽江地区境内发现了众多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如在丽江县大东热水塘村、宁蒗县永宁皮匠村、开基村、西川金型,永胜县河口等地,出土了不少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凿、石锛、石纺轮、柳叶形无铤石镞等,在永胜县还发现了If月形弧刃穿孔石刀。此外,叩年代初,在丽江县大具乡下虎跳峡至鸣音乡洪门口的金沙江沿岸,发现了反映古人类狩猎生活场景的12个古崖画点,在有些崖画点还发现一些新石器。

在丽江县金沙江沿岸的巨甸金沙旺村、新营村、路西村、德良村,以及丽江坝的狮子山等地,出土了一批红铜斧、红铜刀、红铜器皿等。这些红铜器,与考古学界命名为“洱海区域红铜文化”同属一个时期,距今有三千多年。相当于商代晚期。

青铜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在丽江也多有发现。70年代末,在宁蒗县大兴镇古墓群中,出土了3000余件青铜器,200多件陶器。在丽江县黄山长水村、拉市吉余村、石鼓、大具、红岩等地先后出土了山字青铜剑、青铜箭镞、青铜甲片、青铜钺等,在永胜翠湖芮官山古墓出土了剑、戈、矛等青铜兵器200多件,在军河发现两面早期铜鼓,为云南型铜鼓北传路线的物证。这些青铜器距今均有两千多年,反映出丽江地区灿烂的青铜文化。

战国时期,丽江地区属秦国边地,两汉和蜀汉、西晋先后属越埽郡、云南郡,称遂久县,东晋和南北朝仍属云南郡,隋朝属越雋郡,唐属南诏铁桥节度(后改为剑川节度)•该桥毁于唐贞元十年的战乱.宋代,丽江属大理国善巨郡、谋统府及么些部地。蒙古宪宗四年(1254),忽必烈南征大理,在丽江境内“革囊渡江”(金沙江),丽江纳西族首领率众迎降,.元朝在丽江设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1271)改丽江为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又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箄丽江府,后改为丽江军民府,丽江纳西族首领阿得因归附有功,明皇帝赐以木姓,并授“任本府世袭土官知府职事,中顺大夫'丽江木氏土司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清代仍为丽江军民府,雍正元年(1723),丽江在云南率先实行“改土归流”,木氏降为土通判。丽江木氏土司政权,自I253年忽必烈南征到丽江设,“茶罕章管民官”至清代改土归流,传世22代。470年。实行改土归流到清朝灭亡的188年间,朝廷共委派流官知府75位。民国初年,废府改县,分设丽江、1永北(辖宁蒗)、华坪等县,民国30年(1941),设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丽江县改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永胜、华坪、.宁蒗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71日,丽江县解放,属滇西北行署管辖,同年1228日成立丽江人民行政专员公署,19504月改为丽江专员公署,辖丽江、永胜、华坪、宁蒗、维西、兰坪、中甸、德钦、碧江、福贡、贡山、鹤庆、剑川等13个县,1953年;泸水县划归丽江专区。1954年,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县设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行政上归丽江专区代管。195611月,鹤庆、剑川两县划归大理白族自治州,同年又将兰坪县划归怒江州。195710月,中甸、维西、德钦三县成立迪庆藏族自治州,亦由丽江专区代管。1970年,丽江专区改为丽江地区。1973年撒销丽江地区对怒江、迪庆两州的代管,辖丽江、永胜、华坪、宁蒗四县。1980年设丽江地区行政公署。

丽江地区曾是战国秦汉时期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重要通道之一,又是唐宋以来西南地区茶马古道的要冲,它像一条历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对外友好交往史和西南地区发展史上,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发挥过重要作用。隋唐时期在丽江塔城金沙江上建造铁桥的史实,不仅表明当时这一地区的冶炼技术.和建桥技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也说明这一地区的商贸活动巳十分发达。丽江经藏区通往南亚地区的这条商贸古道,直到近现代仍发挥着显著的作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这条古道上马铃声声,数以万计的马帮队伍,把众多的抗战物资从印度驮运到抗战大后方,,度成为当时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战场的陆上唯一运输线,而丽江也成了这条运输线上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同时,丽江也是当时著名的驼峰航线上的重要中转站。

在云南历史上,丽江作为首开崇尚汉文化之先河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元明以来,丽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也因此有了空前的发展,史称当时的丽江在云南“富冠诸土郡”,“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有明一代,木氏丽江被中央王朝多次褒'奖,称其为“辑宁边境”,“西北藩篱”,.“益笃忠贞”等等。木氏在大力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开采矿产,发展工商业的同时,积极吸收汉文化,购进了大量的汉文典籍,建造了“万'卷楼”,延请中原名师教其弟子,逐渐培养了一批用汉文写作并有较高造诣的诗人,在当时就刊刻印了10余种诗文集,今存诗文者有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等六人,被后人称之为“木氏六公”。雍正年间,丽江又在云南率先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从而打破了土司垄断文化的格局,先后创办书院、义学,民间子弟开始学习汉文化,出现了大批中下层乃至贫寒出身苦读的诗人,如桑映斗、李洋、马子云等等。正是由于丽江地区先辈积极学习引进内地先进汉文化,自元明以来逐步造就了崇尚文化的良好社会风气,影响及后代子孙,为现代产生方国瑜、周霖、杨凤这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打下了基础。也为丽江后来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