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全区居住有纳西、彝、傈僳、白、普米、傣、苗、回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纳西族渊源于我国古代西北河湟地带的氐羌人,以后向南迁徙至四川省的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至雅砻江流域,再南迁至云南省的金沙江上游的东西地带。在汉、晋时代,纳西先民被称为“牦牛羌”和“摩沙夷”,活动于四川西部地区,《华阳国志》首次把纳西族称为“摩沙夷”。唐代以后,有“么些”、“摩梭”、“么梭”、摩娑”、“末些”、“摩些”等他称。纳西族内部有“纳西”、“纳'“纳恒纳汝”、“露鲁'“邦西”、“玛利玛沙”等多种自称和支系。#纳”是族称或共称,意为•“黑”或“大”,“西”、“汝”、“恒”是“人”或“族”之意。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族称。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学术界根据纳西族地理上的分布和所操方言差异,将其大体上分东西两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包括丽江、中甸、维西、永胜等地;.东部方言区包括宁蒗及四川省的盐源、木里、盐边等地。西部方言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到明末清初,部分地区已产生了地主经济,改土归流后,这些地区由封建领主制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
彝族源于氐羌部落,秦汉时期便在川滇一带活动。丽江地区彝族主要聚居在宁蒗彝族自治县,据1997年人口普查,全县共有彝族19.54万人宁蒗彝族二般称为小凉山彝族以区别于四川大凉山彝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四川大凉山迁徙而来的。
大约在15世纪初,因四川大凉山彝族部落间的纷争,当时属四川大凉山利利土司家利属民的“古伙”部落南迁到宁蒗境内居住^清初,大凉山“劝涅”系的大余支、中余支、小余支先后因在大凉山难以立足迁到宁蒗境内,之后,“劝涅”系的瓦渣、罗洪、倮姆、热柯等家支也迁来宁蒗定居,以这些从大凉山迁来的彝族为主体,逐步发展成现在的小凉山彝族。小凉山彝族自称为“诺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中的北部方言什扎土语。
丽江地区傈僳族主要聚居在金沙江河谷山区半山区地带。据1997年统计,傈僳族人口约10.47万人。傈僳族源于氐羌部落,汉、晋以来便活动于雅砻江与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渐向滇西北的澜沧江和怒江流域迁移。由于历史上受民族压迫等原因,傈僳族多次从原居住地被迫迁出,故傈僳族居住地区自然环境一般都比较差,但在长期的与自然和社会的抗争中,形成了丽江地区傈僳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丽江境内普米族,自称“普米”,“普”意为“白”,“米”意为“人”,这与自古崇尚白色有关,他称有“西番”、“巴”等。普米族内部传说是来自一个叫“直吾布织朵”的地方,意为“雪融化后形成江河之地”。根据普米族送魂路线,死者的灵魂将最后送往川西高原的贡嘎岭雪山周围。可见普米族的祖先最先活动在雅砻江和大渡河之间贡嘎岭雪山地区。公元3世纪后,普米族部落不断南迁,至元、明时期,普米族在丽江地区境内已很繁盛,史称“西番、,永宁、北胜、蒗蕖,凡在金沙江北者皆是。”忽必烈南征时,沿途普米族纷纷随军助战,多有军功。
元军沿途攻克的关塞多由西番兵留守,故而,普米族居住地区又逐渐发展到金沙江以西的丽江县、兰坪、维西等地。据1997年统计,普米族人口为1.49万人。现在,丽江地区普米族主要分布在宁蒗县。
摩梭人主要居住在宁蒗县泸沽湖周围。忽必烈南征时,永宁摩梭人部落首领率众归顺并随军征战,元朝因摩梭阿姓土酋征战有功,赐袭永宁土司职衔和蒗蕖土司职衔。摩梭人地区由此进入封建领主制。
丽江地区可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活标本”。由于历史和地理环磽等原因,区内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到解放前夕,居住在坝区和河谷区的纳西族、白族、汉族等,已有较发达的封建农业,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也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居住在高寒山区、半山区、干热河谷区的彝族、傈僳族、'普米族、摩梭人等,仍保留着多种社会形态,如小凉山彝族仍保留着完整的奴隶占有制,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还保留着封建领主制,金沙江河谷山区部分倮傈族地区,还不同程度地保存着生产资料公有,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原始共耕制的残余。可以说在解放前夕,处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民族,在丽江地区都可以找到。这种在一个地区内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的状况于世少见,堪称人类历史发展的“活化石”,它为研究、整理人类文化遗产提供了活的材料。解放后,丽江地区各民族在政治上翻身做主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并根据民族分布的特点成立了白族、傈僳族等21个民族乡,各民族走上了平等、团结、繁荣、进步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民族结构及历史发展形态一孕育了丽江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文学艺术、婚姻、丧葬、生育、节日、饮食、脤饰、待客、礼节、文娱活动以及心理素质、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多姿多彩的风格。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民族文化,堪称民族文化中的珍奇瑰宝。
目前,国内外收藏的纳西族东巴经书和文献约有二万册,书写东巴经书的东巴象形文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还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舞谱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舞谱,东巴卷轴画,长达几十米的神路图也是罕见的艺术珍品。特别是涵蕴在东巴经中的哲学宗教、天文历法、语言民俗、社会历史、民族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博大精深的珍贵文化遗产,吸引着国内外众^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正形成世界性的学术研究课题。近年来,丽江的东巴文化学者到瑞士等地展示研究成果及讲学*引起强烈反响。被中外学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的纳西古乐,早已走出深山,多次应邀到北京、天津、香港等地演出,并走出国门,应邀到英国、挪威等国访问演出,获得巨大成功0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与深沉的历史积淀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这一切,充分展示出丽江地区民族文化的光辉。
丽江地区是民族音乐的海洋,舞蹈的故乡,也是民族节日的天地,传统节日除了与内地相同的春节、清明、中秋节等外,每个民族都有众多的特有节日,如纳西族的棒棒节、三朵节、火把节,摩梭人的转山节,彝族火把节,普米族吾昔节,傈僳族的阔时节,他留人的粑粑节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