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历史建筑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是武大校园建筑的精华,也是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的十个游览区之一。
1928年夏,国民政府聘任李四光、叶雅各等名士筹建武汉大学,李四光骑着毛驴实地勘察,相中了东湖之滨、远离闹市、山丘起伏的罗家山(又名珞珈山、落驾山)一带。
李四光聘请美国建筑师开尔斯(F.H.Kales)为武大校园总设计。开尔斯构思时,常常在山上一站就是数小时,半年后完成了总设计图。他不法常可,西体中用,铸就经典:外观是道地中式样貌,内里是西方钢筋水泥结构,因此有中式建筑所不具的宏伟。1930年5月,60岁的开尔斯在上海病倒,仍坚持工作。王世杰校长曾动情地对师生说:“开尔斯先生,他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他不计较报酬,而完全把兴趣寄托在艺术方面……他给予我们的帮助实在大得很!”
学校早期建筑群建设分为两期:第一期1929年3月动工,校长王世杰、地质学家李四光、林学家叶雅各等位主要负责人进行总体规划,同时聘请美国建筑设计师凯尔斯、结构设计师莱文斯比尔主持设计,工学院缪恩钊教授负责建造,汉协盛、袁瑞泰、上海六合、永茂隆等营造厂竞标承建系列工程。1932年1月,第一期建设完工,主要项目有老斋舍、文学院、理学院主体,一区教授别墅群、珞珈山水塔等。
第二期工程于1932年2月开始至1937年7月结束。主要工程有半山庐、图书馆、宋卿体育馆、理学院侧楼、工学院、华中水工实验所、法学院、农学院(未完工)等。
开尔斯的校园布局设计,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团组,又引入西方古典式样,融合了中西建筑之长。他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因山就势,散点布局,变化有序,整个校园格局自由又有严整的片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将西方古典建筑的元素融入到中国的园林、寺庙等传统建筑的风格之中,整个建筑群就像一座座“花园”和美丽的“宫殿”。同时,除此之外,该建筑群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对教学、科研、育人以及服务社会等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2001年,该校15处、26栋建筑面积为54054平方米的早期建筑,被列入国务院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