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城管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不佳,名声较差。曾有人对城管的暴力执法做了如下调侃:“借我十万城管,一夜收复台湾;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张弓,库页岛上赏雪,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拳打欧洲诸侯,脚踢北美花旗。”此次苍南事件中,从城管打人到城管被打,聚集的数千名群众绝大多数是非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从旁观者的身份加入到行动中来,有些是为了“伸张正义”,有些则是借机发泄不满。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将这类事件称之为社会泄愤事件。这类群体事件,其发生机制背后都有某些相似性。在短短的时间内聚集如此多的人,我们需要探寻暴力形成背后的机制。
首先,对政府和法律信任程度低是暴力生成的重要原因。苍南城管事件中,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在发现城管队员暴力执法时,黄某立即想到的是用手机拍照,而不是拨打110报警。他的这一举动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呢?显然,在潜意识中,涉及城管伤人或寻求维权帮助时,民众认为发信息上网要比报警管用。“上访不如上网”,从侧面反映了民众对政府、对法律的信心严重不足。
其次,谣言在群体聚集、激发群众不满中起到了广泛动员的作用。苍南城管事件中,黄某被打死的谣言借助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加以流传。谣言轻易地完成对社会情绪的动员,最后引发民众的围观与暴力。民众轻信谣言的背后折射出执法公信的缺失。
最后,群众诸多的不满,仅仅以一件小事为导火索爆发,其根源还在于长期以来对民生、对社会治理诸多不满的累积。而这种不满又缺乏有效的渠道表达,逐年累积,易于形成负面的情绪。2009年贵州瓮安事件的发生,其深层次原因也是如此。这类事件说明,我们的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在关注民生方面、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不令人满意,离人民的期望还有相当的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